巫溪县三措并举创新森林防灭火工作机制

巫溪县立足“山情即县情”实际,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中探索出多项创新性举措,通过构建群防群治责任体系、深化智慧防控技术应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全面提升防火灭火效能,为渝陕鄂交界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一、创新“双网融合”群防群治体系,激活基层防控动能
(一)“一长三员”责任网实现全域覆盖
构建县、乡、村三级“一长三员”(林长、指导员、监督员、护林员)责任体系,设立林长446名、护林员2166 名,划分1882个网格,将责任压实到山头地块。护林员通过“生态护林员”APP每日上传巡护轨迹,实现巡护工作数字化监管;县林业局每年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应急处置等集中培训,推动护林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十户联防”互助网凝聚群众力量
推行“十户联防”机制,以林区周边10户左右农户或经营主体为单元组建2939个联防体,推选联防体组长负责日常用火监督,签订《十户联防责任书》。通过“邻里互查、隐患互报、火情互救”模式,实现“小隐患早发现、小火情早处置”,将群众力量转化为防火一线的“神经末梢”。
二、打造“智慧防火”技术矩阵,构建分钟级响应体系
(一)“智慧林长”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依托“智慧林长・森林防灭火场景”系统,归集林长网格、物联感知设备等数据,建立森林防火数据库。接入16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含红池坝、官山林场重点区域),通过AI识别技术实现火情自动预警、实时定位;优化“发现—报告—处置—反馈”闭环流程,与市、县两级平台数据贯通,形成跨部门协同作战机制。
(二)“135”早期处置机制刷新响应速度
创新推行“135”火情处置标准:1分钟内短信推送火情至“一长三员”,3分钟内护林员抵达现场核实,5分钟内扑火力量出动,以“分钟级响应”实现“打早打小打了”。该机制运行以来,火情处置效率提升60%,早期火情处置成功率达100%。
三、创新“生态+科技”物防模式,夯实防火硬件基础
(一)生物阻隔带构建绿色防火屏障
突破传统物理阻隔模式,依据植被分布营造生物阻隔带60公里,面积3600亩,宽度达40米,选用耐火树种形成天然“防火墙”,既降低火灾蔓延风险,又优化林区生态结构,实现“防火+生态”双重效益。
(二)“五维一体”设施网络强化保障能力
防火道路:建成3755.39公里防火通道(含猫儿背、官山林场新建30公里),打通火情处置“主动脉”;
消防水池:布局229个消防水池,兼顾农业灌溉与应急消防,形成水源保障“蓄水池”;
物资储备:建设38个防火物资库,配备风力灭火机、无人机等设备,设10个村级前置点实现物资“就近调度”;
瞭望监测:在国有林场建成3座瞭望塔,配备高倍望远镜实时监控重点区域;
检查卡口:196个卡口按“八个一”标准设置(火种收缴箱、宣传喇叭等),筑牢火源管控“过滤点”。
巫溪县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设施升级“三管齐下”,构建起“人防织网、技防赋能、物防筑基”的现代化森林防灭火体系,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巫溪方案”。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70.2%,连续多年实现重大森林火灾“零发生”。(唐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