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晨光像融化的蜂蜜,淌过巫溪县下堡镇下堡村的板栗树梢,斜斜落在山腰处的平房窗台上。程远桂坐在小马扎上,面前的小木桌上摆放着大药箱、注射器和各种瓶瓶罐罐,空气中弥散着碘伏的味道。身形消瘦的他,骨架在宽松衣裳下清晰可见,两只手的手背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针眼。只见他右手捏着消毒棉签,反复擦拭左手背,深吸一口气后,将针头缓缓扎进血管。药液推进的瞬间,眉头本能地皱起,又很快舒展开来。
正在注射凝血因子的程远桂。记者 吕亨勇/摄
“这是我与血友病相伴的第三十个年头,早已习惯独自注射凝血因子Ⅷ。”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疼痛童年:门槛上的眺望者
1992年,程远桂出生在重庆巫溪下堡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儿时的记忆总是伴随着灼痛感。两岁那年的春天,母亲聂兰美发现刚学步的儿子总爱摔跤,每次摔倒膝盖就会肿成紫葡萄,要好几天才能消退。那时候农村医疗水平低,村医捏着他的小腿反复查看,最终叹着气说:“这娃怕不是得了怪病。”
那时,村里通往镇卫生院的山路要走近两个钟头。聂兰美常背着儿子在晨露里出发,傍晚踩着月光回家,心力交瘁。“有时他半夜疼得直哭,我们也跟抹眼泪。” 父亲杨天发说起那些往事,言语中充满无奈。
程远桂的童年是在两种颜色里度过的:消毒水的白,和淤青的紫。别的孩子在田埂上追逐嬉闹时,他只能坐在自家门槛上,看着同伴们像小鹿一样跃过溪涧,爬上山坡摘野枣。在学校,同学们课间追逐打闹,他也只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发呆,还时不时因病休学。有次他忍不住跟着跑了几步,可没跑多远,一阵剧痛骤然袭来,他疼得瞬间没了力气,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二十岁那年,程远桂跟着同乡去福建鞋厂打工。流水线的传送带哗哗作响,长期重复的动作经常让他肘关节隐隐作痛。为了保住工作,他一直咬牙坚持。半年后,他左手肿得像发面馒头,连筷子都握不住,不得已只能收拾行李回家。
2014年那个闷热的六月,成了程远桂生命里的一道深痕。在工地搬运钢筋时,他猛地发力,左臂瞬间传来撕裂般的疼,紫黑色的淤青从指尖一直爬到肩膀。父母背着他辗转汉口、重庆求医,直到医生拿着化验单说“是血友病”,他反而平静下来——至少,折磨了他二十年的疼痛,终于有了名字。
政策暖阳:新时代的幸运儿
确诊血友病后的三年里,程远桂一家依旧为了生计、为了攒钱治病四处奔波。
2017年的春天,转机悄然而至。程远桂在重庆务工期间,得到了重庆血友病治疗中心的专家会诊,并第一次用上了正规的凝血因子Ⅷ。当药液顺着针管缓缓流入血管,他感觉关节的疼痛像退潮般慢慢消退,“就像有一股暖流淌进骨头缝里”。更让他惊喜的是,医生告诉他,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
辞工回乡调养身体后,为了取药,家里到重庆这趟路,他每月都要往返一回。凌晨四点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到镇上搭班车到县城,再颠簸十个小时到重庆主城区。医院挂号处的长队,药房窗口的等待,返程班车上的饥肠辘辘……构成了一程又一程的固定轨迹。
有次冬天去拿药了回来,他揣着药箱在寒风里等车等了三个小时,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始终把药箱紧紧抱在怀里。“那是救命的药,摔坏了就完了。” 回到家,他看着年迈的父母在寒风中奔波的身影,眼里蓄满了泪——不是因为冷,而是想到父母为了给他凑药费,满头白发了仍在没日没夜的劳作。
学着自己打针的那个晚上,程远桂在灯下练习了十几次。第一次扎针时,手抖得像筛糠,针头戳偏了,血珠立刻冒出来。他赶紧用棉签按住,深吸一口气重新来。聂兰美站在门口看着抹眼泪,他却笑着说:“妈,学会了就不用总跑医院了,能省不少钱。”
程远桂为正在田间劳作的父亲送去凉茶。记者 吕亨勇/摄
真正的曙光出现在2023年。职工医保的办理,让他每年的药费从两三万降到了三千元;作为监测户,全家享受到产业补助;三人的低保金每月有1300元,加上三级残疾补贴,这个常年被病痛拖垮的家庭总算有了喘息的机会。“以前我和他爸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还得摸黑种玉米,现在政策好了,能喘口气了。”
暗夜寻路:灯光下的追梦人
程远桂的房间在平房最外侧,窗户正对着远处的大山。2021年冬天,他用攒了半年的钱买了台电脑自学平面设计。从此,这间小屋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刚开始连鼠标都握不住,手腕也伸不直。”他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慢慢移动,屏幕上是他设计的宣传海报,“血友病让我不能干重活,但我还能动动脑子。”为了学好平面设计,他在网上找教程,一个简单的抠图技巧要练上百遍。聂兰美翻出他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快捷键和学习心得,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很认真,“他从小就犟。”
去年夏天,程远桂决定考驾照。科目二练习时,长时间踩离合让他的左腿肿胀疼痛,他就在休息时用冰袋冷敷,然后接着练。教练知道他的情况后,特意调整了训练时间,让他避开正午的高温。“别人练三遍就能会的动作,我得练十遍,但我不怕慢。” 拿到驾照那天,他特意开车带着父母去镇上转了一圈。
如今的程远桂,生活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想找份合适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下家庭条件。将来有机会的话,找个性格好又孝顺的姑娘,成个家。”
下堡镇副镇长陈洋洲常来家里看望他,“远桂特别阳光,一直很自强。”陈洋洲说,后续有合适的企业培训、工作机会,都会优先推荐。“我们会尽力帮他,让这个家庭越来越好。”
程远桂的笑容里,满是向阳而生的豁达与热忱。记者 吕亨勇/摄
夕阳西下时,程远桂会坐在院坝里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青山。“以前觉得活着就是熬,现在觉得活着是盼。” 他笑着说,露出一口白牙,“你看这山里的花,就算长在石头缝里,不也照样开花吗?”这个在命运裂缝里追逐光亮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坚韧和努力,把生活的苦涩酿成了甘甜,活成了一朵向阳而生的花,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给更多身处困境的人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