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 我要留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统计信息 >数据发布 >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11500238765945700N/2020-0007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经济运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年鉴;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巫溪县统计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11-02-10 [ 发布日期 ] 2020-04-10

巫溪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巫溪县“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县上下以“重点突破”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紧紧围绕“135”工作思路,攻坚克难、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实现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更加美化,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7639万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1354万元,增长3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6969万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5.2:32.4:42.4调整为23.3:34.9:41.8,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9、0.6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8%、54.7%和36.5%,分别拉动GDP增长1.6、9.7和6.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8723元,比上年增长19.9%。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总量达到2158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占GDP的57.4%,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利因素增多,群众生活水平低,贫困面大,城乡统筹难度大;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农业农村经济

2010年,努力克服大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强力推进特色产业、生态环保、扶贫开发,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5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6.9%。其中,种植业67527万元,增长4.5%;林业产值13330万元,增长13.6%;畜牧业产值53863万元,增长13.3%;渔业产值930万元,增长1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17万元,增长12.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639万元,增长6.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949公顷,同比增长1.7%。全年粮食总产20.21万吨,增长4.1%。其中小麦5330吨,下降9.51%,玉米72070吨,增长11.65%水稻产量17900吨,增长0.65%;豆类产量7233吨,增长4.46%;薯类产量97799吨,增长0.46。全年蔬菜产量162700吨,增长8.21%。全县烤烟种植面积2583公顷,比上年减少24.19 %,烤烟产量5089吨,比上年减少24.61%。油料总产8790吨,增长9.63%。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为3500公顷,产量6650吨,增长3.83%;花生产量438吨,增长8.42%;芝麻产量139吨,增长34.95%。

畜牧业稳步发展。积极探索“林下养鸡”和“借羊还羊”发展模式,全年共新建板角山羊保种场3个、波尔山羊良繁场4个、良种羊场6个、良种扩繁户16个、良繁点30个,建成种鸡场12个、孵育中心75个、保种户876户、扩繁户4753户,建立兰英、双阳、天元“大宁河鸡”保护区3个。全年生猪出栏52.65万头,增长0.6%。牛出栏0.40万头,增长5.1%。羊出栏10.4万只,增长16%。家禽出栏251.85万只,增长11.6%。肉类总产量44467吨,增长5.8%。其中:猪肉产量38641吨,增长4.3%。牛肉产量511吨,增长8.72%。羊肉产量1335吨,增长76.35%。禽肉产量3964吨,增长5.4%。禽蛋产量2110吨,增长4.9%。蚕茧产量700吨,增长14.2%。年末生猪存栏49.69万头,下降2.6%。年末大牲畜存栏13630头,增长9.5%。年末山羊存栏102595只,增长45.5%。年末家禽存栏191.33万只,增长2.3%。

完成龙坪水库、严家水库整治及九龙水库补水工程,启动建设渝东北大型灌区二期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9平方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7平方公里,完成农村高山移民0.38万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593户。本年新增饮水安全达标人口6万人,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达到32.86万人。全县推广各类农业新机具7400余台,完成机耕作业3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32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户,比上年新增加2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3394万元,比上年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见表1)。

1  2010年全社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原煤

907133

4.1

水泥

433038

29.5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65000

1.6

售电量

万千瓦小时

48456

27.8

自来水

万立方米

315

28.6

人造板

立方米

6760

25.7

丝织品

万米

32

-26.1

硫酸

990

-50.6

农用化学肥料(折纯)

102

-83.9

大理石板材

万平方米

56.38

81.9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0.4 %,比上年增21.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630万元,增长51.3%,利税总额11944万元,增长16.3%;总资产贡献率为2.5%,下降19.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1525元/人·年,增长30.6%。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一园三组团”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型,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建成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21户,共完成产值3.3亿元,获批为全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民营企业发展到447家,文峰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顺利启动。

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623万元,比上年增长41.4%。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家,总产值达到150915万元,同比增长101%,从业人员9983人。全年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4.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竣工产值达到136443万元,增长8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3381万元,比上年增长48.3%(见表2),其中,本县统计的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达到298个,完成投资50亿元,同比增长54.7%,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万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投资总额(万元)

603381

48.3

100.0

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

500066

54.7

82.9

房地产开发投资

14112

43.9

2.3

跨区项目投资

65667

26.8

10.9

农村私人投资

23536

6.2

3.9

按隶属关系分



中央

65667

26.8

10.9

地方

537714

51.4

89.1

按构成分




建安工程

499655

36.8

82.8

设备工器具购置

18718

665.6

3.1

其他费用

85008

116.4

14.1

按城乡投资分




城镇

513479

55.3

85.1

农村

89902

17.8

14.9

按三次产业分




第一产业

55501

70.6

9.2

第二产业

324072

87.1

53.7

#工业

160461

31.5

26.6

第三产业

223808

11.3

37.1

7户房地产资质等级企业全年共完成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201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9 %,竣工面积59537平方米,减少50.1%;商品房销售面积47373平方米,减少60.2%,销售额7478万元,减少57.3%。

五、国内贸易

2010年,县内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供需两旺,全年实现批发零售商品销售额238517万元,同比增长23.1%;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24812万元,同比增2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32万元,比上年增长18.6%(见表3)。


3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万元)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4932

18.6

一、按单位所在地分组


1、城镇

109294

13.0

2、乡村

25637

19.0

二、按行业分组


1、批发业

5122

15.2

2、零售业

109259

18.3

3、住宿餐饮业

5397

14.5

     六、 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县各类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共完成货运量319万吨,客运量606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7%和21.4%;完成货运周转量2506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2%;完成客运周转量258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9%。

2010年末,全县公路里程年底到达数3551公里,其中,省道333公里,县道294公里,乡道551公里,村道2373公里。按等级分:等级公路3182公里(二级公路200公里,三级公路144公里,四级公路2838公里),等外级公路369公里;公路密度以国土面积计88.114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总数计66.201公里/万人。全县拥有营业性载客汽车328辆,营业性载货汽车2573辆,有水上机动船41艘,其中,客船37艘,货船4艘。乡镇公路通畅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实现“双百”目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30%,新安装安全护栏250公里。城市交通面貌大为改善,投放城市公交31台、出租车44台,建成2个交巡警平台、6套智能交通系统。

全年各类邮电通讯经营单位共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5569万元,同比增长2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数15.69万户,互联网用户数1.4万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4.7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6.3部/百人。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成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完成旅游发展总规等5个规划,启动宁厂古镇、红池坝等旅游景区新一轮开发工作,启动巫文化博物馆建设。成功举办中国“重庆首届巫文化论坛、中国”重庆首届巫文化旅游节,组建成立华夏巫文化研究院。大宁河生态文化长廊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宁厂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创建工作。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024万元,同比增长98.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22万元,同比增长66.8%;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2492万元,增长46.9%,非税收入完成7530万元,增长115.3%。分征收部门看:国税系统完成2952万元,同比增长38.6%,地税系统完成9540万元,增长61.4%,财政系统完成7530万元,增长115.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总计189024万元,同比增长3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9374万元,增长28.5%,用于民生领域支出132745万元,占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8%;政府基金支出19650万元,增长56.8%。

年末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9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8亿元,同比增长32.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1.4亿元,同比增长43.6%。

八、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继续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圃基地五大重点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51.5%。全年共完成森林工程19.2万亩,建成绿色生态镇1个、绿色村庄15个,22.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深入推进“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活动,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89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9%;建成区绿地率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09平方米。完成县城南门湾危岩整治和52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实施天意生猪养殖场、宏亚生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建设3318户,村级沼气服务网点9个。全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1.7%和91.4%。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75平方公里,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达到8.1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9.87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以“四城同创为统揽、网格管理为抓手、部门单位牵头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油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小区物业管理起步发展,城市形象和品质显著提升。获得2010年中国城市社会化建设典范案例奖,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县城”、“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被确定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全国第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基地县。文峰、上磺等市级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集镇和新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下堡、文峰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城镇。

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总体态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4起,同比下降11.1%,死亡33人,同比增长3.1%。 直接经济损失530万元;亿元GDP死亡人数0.88人。

十、科教、文化、卫生

年末全县有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19所(初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3所),小学218所,幼儿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招生1387人,有在校生3427人、毕业生775人、教职工155人、专任教师124人;普通中学招生10556人,有在校生30841人、毕业生9271人、教职工1950人、专任教师1823人;小学招生5402人,有在校生33354人、毕业生6735人、教职工2740人、专任教师2666人;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工人数13人,毕业生17人,招生70人,有在校学生262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42.1%。全县2328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1315人,本科上线率56.5%。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67%,学前1年入园率达到90%。

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并争取科技项目,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开展了“三下乡”等系列活动。专利和高技术产业申报快速增长,全县专利申请年累计64件,同比增长44.7%,获得授权年累计56件,同比增长1766.7%。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基层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39800册、件;文化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城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馆、影剧院、巫文化博物馆、图书馆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区数字电视有序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了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了市民文化品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7.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4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55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500户。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31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5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6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836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3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7人、管理人员82人,执业医师498人,执业助理医师338人;注册护士139人,技师(士)44人,药师(士)47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户籍人口统计(公安局人口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34087人,比上年末减少2267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1.4;全年出生人口10395人,其中男性5396人、女性4999人,出生率为19.4%;死亡人口8841人,其中男性5057人、女性3784人,死亡率为1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见表4)。按居住人口统计,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87.85%。

42010年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年末数(人)

比 重(%)

户籍总人口

534087

100.0

其中:非农业人口

81541

15.3

农业人口

452546

84.7

其中:男性

281423

52.7

女性

252664

47.3

其中:18岁以下

118162

22.1

18-35岁

132549

24.8

35-60岁

205424

38.5

60岁及以上

77952

14.6

年末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29.08万人,其中,城镇6.89万人,乡村22.19万人,当年新增劳动力资源0.66万人。年末就业人员22.8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65万人,第二产业8.64万人,第三产业5.59万人。年末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2万人。社会劳动生产率16432元,比上年增长16.9%。

全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281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03人,登记失业人员148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3.9%,比控制目标下降2.1个百分点。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7%,实现劳务收入9.4亿元。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7560元,增长1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78元,增长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固定电话机62.5部,移动电话机76部,洗衣机70台,摩托车41台。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事业有新的发展。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60331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14474人,新增扩面2828人,失业保险参保10028人,新增扩面609人,工伤保险参保9532人,新增扩面632人,生育保险参保6707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9590人,新增扩面1540人,全年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4096.1万元,其中:市级统筹城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养老保险费11362.1万元,失业保险246万元,工伤保险475万元,生育保险75万元,职工医疗保险1938万元。2010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445977人,其中城镇居民21450人,农村居民424527人,参合率达9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363万元,其中农村居民5953万元(县级已经配套5104万元),城镇居民410万元(县级已经配套350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支付5404万元,其中城镇居民399万元,农村居民5005万元。全年发放养老金待遇69332人次14248.4万元;支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1778人次1585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550人次28.6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888.6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40人次21.91万元。

全年实施生态与扶贫移民3871户、14373人。完成农民工培训3500人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6200人,年末剩余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69618人,贫困发生率15.45%。

  2010年末,全县共有15个乡,15个建制镇,298个村,26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巫溪统计年鉴—2011》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电话普及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年报相关指标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