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里,中共川东临委为了加快川东地区的解放进程,决定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底,临委决定在巫溪、奉节、云阳、巫山等地组织成立中共川东民主联军,发动武装革命起义……
1947年11月18日,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彭咏梧受党的派遣,从重庆来到川东地区,与下川东地区联络员江竹筠(江姐)、吴子见一道来到巫溪、云阳交界地,组织发动下川东革命武装起义。在云阳农坝鹿塘坪会议上,决定组建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游击纵队,下设八北支队、七南支队、奉大巫支队。由彭咏梧任川东游击纵队政委、赵唯任游击纵队司令员、蒋仁风任纵队参谋长。
1947年12月17日,川东游击纵队奉(奉节县)大(“巫溪县”原名“大宁县”)巫(巫山县)支队成立大会在奉节昙花乡母圣垭陶光元家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奉节、大宁(巫溪)、巫山和云阳边境的队员170余人,其中,巫溪有20余人。会上,游击队队员庄严地向党宣誓:“为救穷人翻身,全国解放,刀山我敢上,火海我敢闯,不打倒蒋介石,不打垮国民党,我们决不下战场。”
1948年1月7日拂晓,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巫溪中队队员二十六人,在地工委副书记卢光特和王庸同志率领下,越过西宁桥峡门口卡门,兵分两路:一路由后街直取碉堡,堡内无人防守:一路冲进宁桥街上,迅速抢占了西宁乡公所和上下街口,剪断了电话线,砸烂了电话机。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搜索,俘获国民党西宁乡队队长余祯祥和班长等人。余看到游击队来势凶猛,吓得魂不附体,马上供认:“乡长余成英已到汤家乡薛家吃酒去了,乡公所接到县政府的通知,共产党的游击队要暴动。因怕你们来攻打,将枪支藏在任立明的吊脚楼下的苕窖里了。”游击队按余祯祥所提供的线索,去任立明的吊楼下的苕窖里取出了长短枪27支,武装了队伍。 接着,游击队没收了几家财主的银元60余块及土布、杂货、粮食等财物。除银元留作游击队的费用外,粮食、物资全部分发给群众、并向群众进行了宣传。人民武装起义人员无一伤亡,获得全胜。在获得胜利之后,巫溪中队成员在卢光特、王庸的带领下,于1948年1月10日与陈太侯、蒋仁风所率游击队成员在铜钱垭会合伏击奉节保安队……
西宁桥武装起义是对于下川东地区(奉节县、巫溪县、云阳县、巫山县等)武装革命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打响了奉大巫起义的第一枪,拉开了奉大巫地区革命武装同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的序幕。西宁桥武装起义为下川东地区武装革命起义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西宁桥武装起义是震撼下川东地区的奉巫大起义中三次重要的胜利战争(西宁桥、南溪镇、铜钱垭)之一,为1948年1月10日在奉巫交界的铜钱垭伏击奉节保安队(铜钱垭伏击战)大获全胜打下了基础,巫溪成为奉大巫游击区的主战场之一。
参加西宁桥武装起义的人员有:卢光特、王庸、卢光星、王椿、熊学元、贺良才、李国高、吴丰登、刘景太、龙德成、包剑峰、谭国保、杨贤哲、杨采成、刘顺培、李德云、张友德、张延佑、朱安太、朱安柏、朱吉凤、吴显才、冉崇云、王光林等二十余人。
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中共巫溪县委、巫溪县人民政府立“西宁桥武装起义纪念碑”于下堡镇宁桥街。(但目前此碑已破损难辨)
二零零八年,中共巫溪县委、巫溪县人民政府建“奉大巫起义纪念园”,立“奉大巫起义纪念碑”于下堡镇宁桥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