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巫溪文旅>山水巫溪>诗词里的巫溪
诗词里的巫溪(一)
日期:2023-11-29

宝源天富国,咸脈海分潮。

——宋·曹坤《绞篊》残句


注:宝源:盐泉。

天富国:上天使国家富裕。

咸脈:盐泉。脈,脉的异体字。

海分潮:盐泉的出口处建卤水池,外设分卤板,在木板上开凿孔眼,在孔眼外承接竹管,分泉接引,分配各灶。

这句诗通过宝源、天富、咸脉和海分潮这四个形象的描绘,将国家的富饶和人民的幸福与大自然的力量相联系,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人事有因革,宝源无古今。

——宋·宋永孚《盐泉》


注:白玉:形容盐泉流出的水熬成的盐像雪白的玉。

诗歌描写了当时盐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得巫溪一地十分富足,因盐业催生的巫盐古道也变成了金黄色,充满了象征意味。后两句感叹人的命运会因为变迁而改变,但盐泉却一直存在,无论古今。

两首诗中提到的宝源、咸脉、白玉等词指的就是重庆巫溪的宝源山盐泉;海分潮形容的是盐泉出口处的分卤板分流形成的特色景象,短短几句,随口而出,把热闹的绞篊节和布满盐工背夫足迹的巫盐古道投映在读者头脑中,给人深刻印象。下面,就跟随“我”走进这些地方吧。


绞篊节

绞篊最早记载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是指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绷紧固定在河两岸,然后将竹枧吊在其上,将盐泉卤水引到对岸,避免受到洪水危害,谓之过篊。绞篊节逐步发展成为以产盐闻名的巫溪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且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至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篾篊被铁篊所代替而止,是巫溪珍贵的盐业文化遗产。自2022年起,我县逐步恢复绞篊活动,编排了《盐泉声声响》,还荣获了全市乡村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恢复了绞篊物件,编排了绞篊祭祀典礼。在今年的端午节结合非遗龙舟赛展出,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个巫溪人独有的节日。


宝源山盐泉

宝源山宝源山盐泉位于今巫溪县宁厂古镇宝源山麓,是全国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三叠纪时期这里与古地中海相通,由于地壳构造变化,开成巨大的内海,经数千万年的地质运动,经地下水侵蚀,盐卤从断裂岩缝处流出,形成自然盐泉。盐泉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舆地纪胜》载:“宝源咸泉,其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上下,猎者逐之,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人类先祖对盐卤的发现、食用和大规模开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基于远古人类的认知能力,对天然盐泉这一自然资源的来历、成因,不能做出科学的阐释,只能归于“上天恩赐”,再经由白鹿——这一“山灵发祥”者“以示人也”。2019年,大宁盐场遗址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11处文物点,其中盐泉(即龙君庙遗址)是大宁盐场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卤板

宝源山盐泉流出地面后,顺着岸坡流入小河,故盐灶位置高于盐泉,卤水到灶房,只能靠人力挑运,既费力又费时。后来人们用石块在盐泉的出口处建筑围池,将卤水水位抬高,卤水便可顺竹枧直接流入灶房,较之人力挑运,引卤方法已有很大改进,但由于卤水分配不均,常因争卤而时有纠纷发生,以致强弱相凌,诉讼不息。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大宁监雷说在盐泉下面设计并督造了贮卤石池,外设横木板。凿孔三十六眼,在孔眼外承接竹管,分泉接引,分配各灶,从此,再无争卤纷争。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雏形,比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早610年。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盐官孔嗣宗铸龙头置于盐池上,卤水自龙口喷出,再贮于盐池,将盐池一侧的横木分卤板更换为铁板。


巫盐古道

巫盐古道在巫溪境内部分称为大宁河古道,分布在大宁河河谷地带,主要包括巫溪县城厢段、宁厂段,全长约11.5千米,形成于秦汉时期,历代多有维修、扩修。古道沿大宁河流走向布局,上游经宁厂、谭家墩、两河口、白鹿、徐家坪至大宁河支流铜罐沟,达大巴山梁鸡心岭,直至陕西境内;下游至巫溪县城所在地城厢镇,往下可达巫山龙门峡口。受地形地貌影响,古道沿途以石砭道、垒石道和栈道等相间分布,在河岸坡度较缓和宽谷地带多以垒石道路为主,陡壁地带以石砭道和栈道为主。宁厂以上多为石砭道、垒石道,以下多栈道。大宁河现存栈孔形制大致相同,皆为方孔,近水平分布,部分区段保存有两层至四层不等的栈孔。

大宁河古道与宁厂盐业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是峡江地区通往湖北、陕西的重要道路,是我国著名的古道之一,对研究峡江地区的古代交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