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镇基本情况简介
朝阳镇位于巫溪县西部,东与文峰镇相邻,西接尖山镇,北连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南接云阳、奉节两县,渝巫路横贯全境,距县城60公里、红池坝景区40公里。这里空气清新,凉爽宜人,素有“峡郡粮仓 “美誉。
一、地理及气候
该镇面积14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数19027。距县城60公里,乘车到县城约80分钟,朝阳镇海拔高640----1840米,耕地总面积39168亩,人均耕地面积2.1亩,人均收入7092元。朝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玉米、马铃薯、烤烟、中药材等作物生长。
二、资源概况
(一)矿产资源
朝阳镇内蕴藏大量的煤、硫铁矿、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二)水利资源
汾水河流域水能蕴藏丰富,境内已建成小型水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有。
(三)森林资源
(1)林地面积为14万亩。
(2)镇区自然林:10.8万亩。
全镇森林覆盖率约达63.5%,是理想的度假、疗养圣地。
(四)旅游资源
以著名朝阳洞而冠名,境内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池坝、天门山、朝阳洞、溶洞、石林五景辉映;红池坝若玉带绕领,天门山似鬼斧神工,朝阳洞映霞光万缕,松花石林亭亭玉立,令游客流连忘返。
三、历史文化遗产或荣誉
朝阳洞高、深各数十丈,宽度平均十余丈,能容七八千人,原乡里常在洞内召开全乡群众大会,号称“万人大会”。解放初期,洞内为“朝阳区人民政府”驻地,后为“朝阳乡人民政府”、粮点、乡办幼儿园、电影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朝阳洞是佛教古刹,曾有观音、佛爷、灵官等殿,共有石泥木雕塑神像300余尊,终年香火不断,毗邻云阳、开县都常有人来朝拜。从洞内残存的20面石碑看,有“此刹由来尚矣,元明以前无论……”之句;甲辰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石碑刻有“佛……东际宗派……”等寺僧法事记叙;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1819)石碑载:“刹之左侧有曰观音殿者,内设神像四侍者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维修过,清•道光三年癸未岁(1823)有“重修灵官殿”碑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洞内正中有“佛爷殿”,龙凤缠绕,金光灿烂,供有释迦牟尼、韦陀、笑面如来等佛石像,连座龛高丈余;正殿左右靠岩各立小庙,塑木、石佛像数十尊;左侧距山门二十余丈处有“观音殿”独立一寺,观音莲台左右有二像侍立,面壁镌有传云“二十四诸天”,栩栩如生;洞门上面木楼有泥塑“灵官殿”,手执金鞭,两眼炯炯有神,脚上可坐两个小学生;右上方有“藏书楼”,住寺僧人初一、十五则沐浴更衣,登木梯上楼,敲木鱼念经;佛爷殿前面空坝中竖悬大雷鼓、大铁钟各一件。可惜佛像等均已毁坏,现存留洞中的只有打坏的石佛10坨,最大的无头石佛约五尺多高,据说佛爷的一个头像约二尺左右已埋在地下,令人目不忍睹。
从洞存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修城墙”碑记看,此洞又为当地百姓躲避匪犯的寨洞,可容近百户人家,城墙外书“金城”“汤池”四个大字;城墙内有李笃生、王卓如等于1931年倡修的三层木楼“朝阳中心国民小学校”,六个班,学生最多时近四百人,还有教师寝室、食堂等设施。
朝阳洞如民众所说,是有“灵气”的佛地,与山奇石美的朝阳石林中石王菩萨相映成趣。南北两面的自然山峰生得奇绝,北面有轿顶山、人头山、石钟山,酷似一人下轿击钟跪拜;南面的罗汉石群,酷似唐玄奘师徒去西天取经,有石人石马,惟妙惟肖。佛寺山门前左右各有一小庙,供的何佛?七说不一。门外古柏参天,翠竹掩映,曾有三人牵手围的大柏树,树梢高过洞口。明邑举人胡佑有“门掩西山竹扫地,阁凌东渚柏参天”诗句。山门右庙外壁现尚存有题留诗一首:“古柏参天掩硐门,市尘碉堡两构成。书声常与钟声和,口令时从号令音。俗美化淳民易治,山高路险匪难寻。久思避乱无佳境,此是仙源好问津。”何人所题?不得其详?
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完成朝阳镇集中居住点建设项目,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辖区内510公里村级公路已硬化290公里,人畜安全饮水基本得到解决。
五、产业发展情况
朝阳镇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形成了以朝阳村、玉皇村、松花村为基地的烤烟生产带,形成了以绿坪村为中心的马铃薯培育基地,形成了以东桥村、朝阳村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中心。
此外,发展农业加工业,寻求新的农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咸池村山羊养殖小区,朝阳村千只板角山羊养殖基地,现山羊存栏2.3万只。
六、未来发展状况
按照 “1234”的总思路,扎实推进全镇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一个中心: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两个建设:抓好党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项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城镇管理和干部管理;四个目标。实现到十二五末期,全镇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一万元目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实现烤烟产量一万担和板角山羊五万只目标;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城镇人口突破5000人,实现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翻一番目标;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实效,实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00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