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坊镇基本情况简介
塘坊镇于2005年由原塘坊乡、梓树乡、兴寨乡合并而成塘坊乡,2009年6月15日撤乡建镇而改称塘坊镇,由于境内物种资源丰富,农副产品质优,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故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一、地理及气候
该镇幅员面积96.3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数2.2万人。距县城38公里,乘车到县城约70分钟, 塘坊镇平均海拔高820米,耕地总面积2.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8亩,人均收入5890元。气候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约280天,适宜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长。
二、资源概况
(一)矿产资源
塘坊镇内蕴藏大量的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更探测到有锰矿石、云母石、大理石、膨润土等珍贵资源的存在。以“塘坊农耕情、休闲养心地”为目标,充分依托塘坊村、金龙村、双塘村、梓树村的自然资源有事,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饮食和农活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带;以“田园风光”、“颐养狮子卷”、“姹紫奇味饼”为代表的特色美食代表着丰富的塘坊农耕文化。
(二)森林资源
1、塘坊镇林业用地面积8.4万亩。
2、镇区自然林:8.15万亩。
全镇自然森林覆盖率约56.4%,加上近几年来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约达58.3%,是理想的度假、疗养圣地。
(三)旅游资源
1、以“塘坊农耕情、休闲养心地”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镇现有农家乐31家,床位500余张,解决200余人就业,实现营业收入180万元以上。
2、精心打造“黄柳溪颐养农庄”、“巴山布衣度假村”、“现实版QQ农场”、“休闲垂钓中心”、“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登山健身步道”、“农耕文化展示馆”等休闲体验点。
3、重点培育生态黑猪、优质水稻、休闲垂钓、向日葵等旅游景观产业。
三、历史文化遗产或荣誉
塘坊的婚丧嫁娶、民歌民乐、风土人文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民歌民乐,则以丧歌、丧鼓、唢喇最为出色;塘坊还自有三支腰鼓队、太极队,曾多次参加县乡表演比赛,并多次获奖;双糖村民众创作的快板、小品、三句半、四字歌、顺口溜等民间作品,亦多次上台表演,还深受市县宣传部的肯定与赞扬;塘坊的刺绣更是享誉县内外,因此,塘坊还被冠以“刺绣之乡”的美称。
四、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滨河片区修建性详规及双塘村村庄规划;建成高山生态移民小区6.5万平方米;新建乡镇枢纽车站1个;改造生态移民休闲健身广场1个;改造C、D级危房300户;农贸市场改造扩容加快推进;以建设塘坊核心商圈为重点,引进金虎家私、大京都等企业入驻,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完成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前期选址和规划设计;完成塘坊东西街综合整治;开展集镇及双塘路沿线环境卫生大整治,初步建成集镇管理长效机制;启动河道故道恢复工作;整合国土、农综、建委、扶贫、财政等部门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塘坊和双塘两个“最美乡村”。
五、产业发展情况
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促使“三农”产业持续提升。建成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5000亩、商品薯基地1.5万亩,“大宁党参”种源基地1000亩、板角山羊和波尔山羊扩繁场5个,规模养殖户20户(存栏1.38万只、出栏2.64万只)、烤烟2503亩(其中千亩村1个,500亩以上的村2个)、“极品红”辣椒1000亩;高标准打造漆树现代烟草农业核心展示区、梓树村中药材种源基地示范区和双柏草食牲畜示范区,树立产业发展样板。
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全力打造品牌优势。县特色效益办确定漆树、梓树、双柏三个村为特色效益农业专业村;引进县级龙头企业4家,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家庭农场9个、重专大户30户、科技示范户50户;梓树萝卜和甘蓝通过重庆“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了梓树脱毒马铃薯、红池腊鲜“巴山豚”和梓树“香可儿”瓜子3个生态旅游农特商品;引导红池腊鲜公司资产重组,新建羊肉制品生产线一条,预计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六、未来发展状况
加快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一是积极谋划第三期居民集中居住点,今年新建集中居住点2.5万平方米,为力争完成扶贫搬迁生态移民1000人创造居住条件,启动塘坊幼儿园建设;二是配合县上开展塘坊河道故道恢复和红池坝旅游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实现城乡骨干基础设施顺畅衔接;三是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商贸批发、生活性物流,建设塘坊核心商圈;四是完善枢纽车站、农贸市场、休闲广场、公共厕所、垃圾收储系统、污水处理网管等配套设施;五是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打造“双塘风情街”、“塘坊特色院落”,建设双塘、塘坊两个“最美乡村”。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充分利用市县有关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安全饮用水工程和村级道路硬化和森林防火隔离带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配合搞好大灌区建设,加快推进金龙、双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整治山坪塘10口,基本解决城乡居民人畜饮水问题。二是坚持围绕产业畅交通、围绕基地建道路,加强村级道路硬化,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三是重点做好安乐、双柏两村整村脱贫,启动红土整村推进建设。四是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沼气池400口,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五是统筹推进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提高防抗自然灾害能力。六是加速产业上山、人口进镇,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成梯度转移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