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238750071502K/2022-00129
  • [ 发文字号 ]
  • 巫溪府发〔2022〕7号
  • [ 发布机构 ]
  • 巫溪县人民政府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成文日期 ]
  • 2022-03-09
  • [ 发布日期 ]
  • 2022-03-10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有效性 ]
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2-03-10


巫溪府发20227



巫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知


通城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巫溪县人民政府

202239

(此件公开发布)


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规划

20212025年)
















巫溪县通城镇人民政府

二〇二二年二月



第一章新起点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7

第一节发展基础 7

第二节机遇挑战 8

第二章绘制“秦巴秘境·云上通城”新蓝图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9

第三节目标路径 10

第四节空间布局 13

第三章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 15

严格落实主要帮扶政策 15

切实做好重点帮扶保障 16

第四章夯实基础,增强服务能力 17

第一节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17

第二节提升集镇宜居品质 19

第三节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20

第四节引领区域联动发展 21

第五章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兴旺 22

第一节做响三旅融合产业 23

第二节做强特色效益农业 26

第三节做大商贸物流产业 27

第四节创新惠农益农机制 28

第六章统筹推进,打造生态样板 29

第一节构建镇域生态安全格局 29

第二节打造山水和谐生态系统 29

第三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30

第四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31

第七章活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 32

第一节传承发展特色文化 32

第二节丰富拓展文化生活 34

第八章多措并举集聚人才赋能 35

第一节拓宽渠道引才 35

第二节优化环境留才 36

第三节强化培训育才 36

第四节创新机制用才 37

第九章创新治理,共建幸福家园 38

第一节共同梦想凝聚人心 39

第二节参与互动激发主体 39

第三节网格模式管理社会 40

第四节群众方法解决问题 41

第五节榜样力量化民风 42

第十章强化保障,确保规划实施 43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43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 43

第三节强化督查考核 44

第四节强化规划管理 44




















通城镇地处巫溪县东部,北邻大官山林区、双阳乡,西接城厢镇,南与花台乡、巫山县大昌镇接壤,东与兰英乡相连,幅员面积101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2020年全镇户籍人口1.7万人。十三五期间,全镇现行标准下1318户贫困户4124人全部脱贫,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销号。

站在新起点,巫溪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城镇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承担着打造渝陕鄂边区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的光荣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政府领导赴巫调研工作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通城镇整体发展水平,示范引领渝陕鄂边区乡村振兴,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16号)、《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定点包干行动方案的通知》(渝乡振发〔202119号)、《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通城镇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新起点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抢抓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契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动通城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第一节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通城镇是巫溪县城的后花园,是县城向东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通往神农架的山水走廊。场镇距县城15公里、花台港27公里、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景区20公里,省道S301横贯其间,是连通渝、陕、鄂三地重要门户。

旅游资源富集通城镇地处秦巴旅游圈、神农架旅游圈、三峡旅游圈交汇处。境内山川俊秀,毗邻重庆最高峰阴条岭,背靠重庆最大高山草甸大官山,西接巫文化发源地大宁河,拥有“亚洲第一兰英大峡谷和“川东古刹之冠”云台寺。

文化底蕴厚重。通城历史悠久,曾为古代大宁盐厂到湖北、陕西的运盐必经之地。通城片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传说神农尝百草制巫药于此,境内薛刚反唐故事深入人心。通城长红村留下红三军小长征最早进入重庆(四川)的足迹和最完整的标语,是全市重要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农业基础扎实。通城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初步形成以晚李为主,中药材、烤烟和传统生态畜禽养殖为辅的山地特色农业。全镇晚李种植面积2.3万亩,中药材(独活)1000亩,优质烟叶2500亩,年出栏生猪1.8头。云台晚李获评重庆三峡杯优质脆李金奖,龙池村获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生态环境良好。通城镇林地丰茂,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83%。辖区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夏季常年温度22~25℃,获评全国西部山地清凉小镇称号,境内夏布坪等康养资源待字闺中亟待开发。

第二节机遇挑战

未来五年,是立足通城镇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抢抓机遇、补短强弱、攻坚克难,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接续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临机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政策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格局背景高铁时代来临带来的区位改善,有利于通城镇打造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同时,巫溪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城镇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由市领导对口联系和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定向帮扶,为通城镇乡村振兴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和良好发展环境。

存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传统农业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814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口城镇化动力弱,2020年全镇人口流出5993人,占户籍人口比重达34.8%。农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附加值较低文旅资源开发滞后,品牌效应还未凸显。基层治理方式创新缺乏,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现有教育、卫生、文体、养老等设施配置不够,专业人才短缺。境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对外通道不足,内部路网不够完善,辖区村组路未完全贯通,水利能源等设施还需进一步强化。


第二章绘制“秦巴秘境·云上通城”新蓝图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不断实现通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通城镇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度、责任感和获得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通城镇现状基础和优势条件,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把握节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新动能

第三节目标路径

一、总体定位

强化统筹协调,集中优势资源,汇聚各方力量,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实施乡村建设、高水平提升治理能力,为渝陕鄂边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通城经验,努力打造渝陕鄂边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二、形象定位

(一)推荐定位。1神农康养˙大宁原乡;2神农客厅˙康养通城;3神农康养˙水墨通城4神农后院˙康养通城5神农康养˙通城画廊;6巫咸云顶˙康氧通城。

(二)备选方案。神农康养˙幸福通城;神农康养˙通城;神农康养˙通城之城;云顶之城˙康养通城;神农会客厅˙大宁文创城;神农会客厅˙千年云台峰;巫咸云顶˙兰居幽谷;通和天下˙众志成城;神农悬圃˙云臻通城;秦巴秘境˙云上通城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渝陕鄂边区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的总体定位,统筹推进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到2025年,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升、大示范的发展目标。

一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两个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通城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努力打造兼具康养、文创标志特点的全国知名旅游小镇。

大示范:乡村宜居宜业宜旅示范。以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深度融合为突破,创新农、文、旅、养四个结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旅乡村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通过拓空间、兴产业、优生态、聚要素、稳增收、促就业,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均衡配置,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社会治理示范。通过共同梦想凝聚人心、用参与互动激发主体、用网格模式管理社会、用群众方法解决问题、用榜样力量化民风等举措,试点创建“美得自然、过得自在、活得自豪”的幸福家园,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的通城样板”

1 通城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1

>2

预期性

2

旅游接待总人数

万人次

10

>20

预期性

3

新型经营主体数量

52

133

预期性

4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14

21000

预期性

5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5以上

预期性

6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5以上

预期性

7

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0

100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3

96

预期性

9

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

%

88.5

100

预期性

10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15

100

预期性

1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10

80

预期性

12

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

15

95

预期性

13

县级文明村(社区)数量

2

13

预期性

14

国家级文明村(社区)数量

1

3

预期性

15

农村群众普法知晓率

%

65

95

预期性

16

幸福家园创建个数

0

13

预期性

四、实施路径

立足通城实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基础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五个着力,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分类推进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五大振兴着力挖掘乡村产业资源禀赋,培育通城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盘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夯实乡村振兴的根本着力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彰显通城镇本土文化特色,培育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文化活动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夯实乡村振兴的灵魂。着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加强通城镇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擦亮高颜值生态底色,夯实乡村振兴的支撑。着力激活乡村人力资本,精准构建通城镇“引留育用”多措并举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夯实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充分发挥通城镇村两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石

第四节空间布局

遵循通城镇山水脉络和村庄肌理,规划构建一心两极三片的乡村空间总体结构。

一心:集镇中心。以通城社区、通城村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搭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建成三圈交汇、三地联动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

两极:兰英大峡谷、千年云台峰两大发展极。依托景区资源,着力完善配套设施,辐射带动全域农旅、文旅、康旅三旅融合发展。

三片:北部康养休闲示范片(中兴村、通城村、龙池村、长红村),南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片(长桂村、青梅村、凉风村、玉泉村、长安村、清泉村),西部农文旅融合示范片(楼门村、云台村)。探索构建以新业态产业为主导、以特色农产品为辅助、以传统种养业为基础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第三章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


紧紧围绕“怎么巩固”“如何衔接”等根本性问题,重点聚焦“政策落实、监测帮扶”两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有效衔接的行动路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夯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严格落实主要帮扶政策

落实好重点帮扶镇政策。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契机,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更多试点政策倾斜,努力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作出示范。用好用足市县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帮扶集团以及县驻镇协调指挥部力量,推动通城有关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落实好民生保障政策。围绕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就业帮扶、饮水安全等重点事项,落实好相应帮扶政策,试点开展“产业保”“防贫保”等保险,推动民生不断改善。强化兜底救助和特困供养,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落实好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市级晚李产业园”“市级中药材产业园”创建,做响三旅融合产业,做强晚李、独活等特色农业,做大商贸物流产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做好扶贫产业后期培育管护以及产业消费帮扶、稳岗就业等工作,不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落实好资金帮扶政策。积极争取衔接补助资金、东西协助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等向重点帮扶镇倾斜用好金融支持政策,策划包装一批融资贷款重点项目,大力推广“微信产业贷”等小额信贷产品,确保“应贷尽贷”。主动对接市县“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实配套支持举措,牵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拓展农村发展资金来源。

切实做好重点帮扶保障

严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建立“一月一筛查、一月一研判、一月一审核、一月一动态”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精确锁定监测对象。完善“1+1双帮扶机制,精准制定落实帮扶措施,有效消除监测对象风险。精心组织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常态化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周排查、周调度动态清零要求,健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整改销号机制,动态开展农村危房动态排查,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切实加强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严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细化全镇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办法,对辖区214户易地搬迁农户实行“一对一”产业发展指导,确保产业全覆盖。强化搬迁安置点跟踪监管,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关爱体系,加强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促进搬迁户更好融入所在社区。

严格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并通过劳务输出、就近务工、产业发展、入股分红等措施,实行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通过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动态调整,做到应保尽保。


第四章夯实基础,增强服务能力


以交通网络为轴线,以产业融合为主题、以公共服务为保障不断提升通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分级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构建“社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服务体系。

第一节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构建一环四射五支交通网络体系。一环:通城镇—长红村—玉泉村—楼门村—城厢酒泉村—通城镇四射:通城镇—花台港口通城镇—磷肥厂—赵家坝段通城镇—双阳乡—清水桥—大九湖通城镇槐花坪—兰英乡五支:青梅村九龙观,云台岔云台观,槐花坪长安村,张家垭子黑沟,通城中学黑龙峡。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瓶颈路,实施巫神路三期清水桥至大九湖段改建工程等交通项目。畅通环线路,启动实施渔渡村岔至酒泉村至丛树三岔路口公路油化等通项目。提升旅游路,启动通城云台岔至云台峰路面改造等通项目。建设联网路,规划实施辖区内46公里联网道路建设

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新建通城二级客运车站,打造巫溪东大门综合客运枢纽,推进通城片区村级招呼站布局和改造,适时开通巫溪至通城镇公交线路,新建通城镇物流中心,持续加快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提升集镇宜居品质

大力创建特色小镇。围绕康养˙文创小镇建设,以道、园、院、堂为重点,构建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活公共空间,多元化配置三级镇村生活服务圈,打造综合型集镇公共服务中心,提供高品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

重塑集镇特色风貌。重构集镇道路及巷道系统,实施原供销社、商业街等原乡风貌改造,建设中心广场和特色民宿等,重现中国乡镇70年代典型风貌。在集镇周边,建设市民运动广场、儿童乐园,更换道路材质,打开公共空间,打造中国最美高山乡野小镇。在夏布坪,以夯土、毛石、木格栅为材料,还原建筑原始风貌,合理布局平作院缓起坡陡作台建筑,实现山、林、田、岸、村落有机融合,建设主客共享的山地旅居康养聚落

完善集镇基础设施。推进镇区有机更新,加快改善水、电、气、讯、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实施通城镇水厂扩容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夏布坪水厂等项目,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将双阳乡小阳板河水源引入场镇和巴渝民宿,邻近可靠水源引入夏布坪,修建大型生态山坪塘长年蓄积,打造场镇、巴渝民宿、夏布坪旅游水景,构建水景观、水生态、水系统。实施10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实施场镇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加快布局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通城智慧小镇。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全覆盖,助力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平安社区等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完善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设施。

第三节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优化学校布局,扩建镇幼儿园,整合通城小学、红路小学,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新建丛树小学塑胶运动场,改扩建通城初级中学教学及宿舍楼,建成重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抓好渝中区名校与通城中小学和幼儿园结对帮扶工作,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学校网络、一体化云端教育资源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健全乡村远程诊疗网络,实施巫溪县通城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建成巫溪县第二人民医院,补齐村卫生室服务供给短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村级便民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星级党组织创建,全面规范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活动,不断提升村(社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升级改造村级服务阵地,增强综合功能,新建便民服务中心4个,改扩建便民服务中心5个。

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殡仪服务站(公墓)项目,加快完善殡葬、养老服务设施,强化特殊救助帮扶,推进丧葬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文明新风。

第四节引领区域联动发展

产业联动。联合兰英乡、双阳乡、花台乡、城厢镇,发挥巫溪独活”“巫溪晚李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共建神农百草园晚李产业园,打造市级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巫溪李药特色产业示范带。

交通联动。依托花丛路、巫神路等交通建设,对外交通加速成型,旅游通道相互贯通,形成神农架巫溪县城红池坝横向旅游大通道,成为神农架、大九湖和长江三峡大景区转换节点。

旅游联动。以创建兰英大峡谷千年云台峰国家4A级景区及贯通花丛路、巫神路为契机,联动巫山、奉节、湖北神农架和陕西等景区景点,深度融入渝陕鄂边区旅游“三地联动”发展大格局,全力推动秦巴旅游圈、神农架旅游圈、三峡旅游圈“三圈交汇”发展。

公共服务联动。借力“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加快提升通城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高水平建设通城中学,增强通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教育等资源区域共享。

专栏1城乡融合重点项目

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实施通城镇老场镇片区更新工程、通城镇镇区更新工程、通城镇夏布坪康养度假园示范段建设项目、通城镇市政设施建设项目、通城镇文化体育公园建设项目

交通。实施通城镇场镇段省道改道工程通城镇兰家垭子至花台大桥升级改造工程(丛花路)通城镇槐花坪至兰英乡政府升级改造工程通城镇张家垭子至双阳乡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通城镇张家垭子至黑沟路面升级改造工程、通城镇青梅村办公室至九龙观公路工程通城镇张家垭子至刘家垭子公路工程渔渡村岔至酒泉村至丛树三岔路口公路油化工程、巫溪县通城镇云台岔至云台峰路面改造工程、通城镇槐花坪至长安村油化工程、巫溪县通城镇长桂村老便民服务中心至包子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通组公路建设工程、通城镇云台峰扶贫摊位至城厢镇酒泉村公路建设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巫神路三期清水桥至大九湖段改建工程、通城镇2022年龙池村油化道路建设工程、巫溪县通城镇长桂村便民服务中心至谭桂槽段升级改造工程、通城镇2022年青梅村道路建设项目

水利。通城镇农村供水管网规范化治理工程通城镇农村供水运行管护提升工程通城镇山洪沟治理项目双阳乡至通城场镇和巴渝民宿引水工程、夏布坪水源蓄水工程、通城水厂扩容升级改造工程、通城镇长红村山坪塘建设项目、通城镇引水隧道工程

源。实施10千伏及以下农配网改造工程和天然气供应工程。

新型基础设施。实施通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社会民生。巫溪县通城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实施枞树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项目、新建通城小学项目、通城初级中学校教学楼及宿舍改建项目、巫溪县通城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殡仪服务站(公墓)建设项目、通城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建设项目、通城镇消防队建设项目

第五章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兴旺


牢固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深挖乡村产业资源禀赋,全面推行产业+景观”“景观+产业产村景发展模式,大力构建以农旅、文旅、康旅三旅融合型旅游产业为引领、以四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以商贸物流产业为保障的1+4+1产业体系

第一节做响三旅融合产业

完善三旅融合产品体系。构建两极四园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兰英大峡谷、千年云台峰两极旅游产品,创建2国家4A级景区;建设夏布坪国际康养度假区、龙池五色田园、红三军文化园、晚李休闲体验园等四大旅游园区,构建复合产业体系。丰富旅游发展业态。推进建设AR幻光森林、AR观景台、科普研学、徒步穿越、飞人蹦极、山地攀岩等创意性旅游项目,策划打造画家村、影视基地、直升机观光平台等新旅游体验业态。打造云上通城旅游地标。建设云端瀑布、云上舞台、云顶鹊桥等景点设施,深度挖掘美丽价值,营造网红打卡地,提升广域旅游持续吸引力。

构建三旅融合精品线路。构建四线一网旅游线路体系。峡谷之旅探秘境串联兰英大峡谷,外接巫盐驿站、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宿之旅赏风情,串联夏布坪国际康养度假区,外接黑龙峡、通天峡;红色之旅忆长征,串联红三军文化园、巴渝民宿群、龙池五色田园;宁河之旅悟山水,串联晚李休闲体验园、千年云台峰,外接大宁河峡景区。同时,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具有山区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打造四季节庆赛事活动。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为主题,策划“赏万亩李花”节庆,开展一批青少年研学春游、农耕主题拓展体验、环旅游带赛车、趣味踏青等活动。以“夏日纳凉、避暑天堂”为主题,策划“登万步云梯”节庆,打造夏布坪音乐节、户外运动公开赛、徒步露营大赛等品牌,开展纳凉避暑、水上游乐、体育健身、户外探险等活动。以“秋高气爽、赏叶品果”为主题,策划“观万亩红叶”节庆,开展一批采摘体验、赏红叶、夜游夜演、亲子娱乐、非遗文化体验、乡村音乐会等活动。以“冬雪银装、药浴养生”为主题,策划“沐万里飘雪”节庆,开展一批冰雪运动、美食药膳、中医疗养、年俗迎新等活动。

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发掘通城镇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更多融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原创IP,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开发根叶雕刻、石艺创作、红色礼品、农耕编制、宁河刺绣、通城唢呐、九佬十八匠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不断迭代创新体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用户,叫响“通城·礼好”文创品牌,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

健全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构建两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实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连接畅通大三峡、神农架、秦巴山区等重点景区。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在通城集镇,建成“三圈交汇、三地联动”的重要旅游接待中心;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在兰英大峡谷、千年云台峰、夏布坪国际康养度假区。加快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鼓励发展汽车租赁、共享汽车,配套医疗救援、通讯信号、旅游厕所等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同步完善“三个一”工程,即一张图、一朵云、一个APP,实现“一部手机游通城”,建成通城镇全域旅游导览系统。

第二节做强特色效益农业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补链、壮链、稳链、优链”产业倍增计划,聚焦“两园两基地”建设,实现“43产业发展目标。补链提能晚李产业,实施低产果园提质增效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推动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建设,研发量产果酒、果啤等酒饮类食品和果脯、果膏等风味食品。壮链升级中药材产业,以独活、黄蜀葵为主要品种,开展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周边区域联动规模发展。稳链增质烤烟产业,坚持“综合利用、生态循环、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提升烟叶品质、等级,积极推进烟叶废弃物精深加工项目,打造烤烟标准化生产基地。优链规范生态养殖产业,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突出适度规模、种养循环,打造生态养殖基地。到2025年,建成晚李种植面积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千亩、烟叶种植面积3千亩,生猪出栏量达到3万头。

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全域国土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山地宜机化改造,打造全市山地宜机化发展试验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精细化管理,实施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建设、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示范、“数字减灾”三大工程,构建“县级专家组、镇指导组、村指导员”三级科技指导体系。聚焦农业品牌建设推广,打造“通城”地标品牌、龙头企业子品牌,全面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以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做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三节做大商贸物流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注册“云端通城”区域商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平台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云端通城”电商平台。创新电商运营模式,推行实时监控、农业认养、土地种植、实地直播等新业态,构建全域全覆盖网络体系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

完善城乡一体物流配送体系。依托镇域现有农资、邮政、冷链等物流网点资源,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建立“平台共享、功能完备、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物流快递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建立“乡村物流驿站”,打通农村物流“双向流通”渠道。

专栏2产业振兴重点项目

特色旅游产业。巫溪县兰英大峡谷AAAA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巫溪县云台峰AAAA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巫溪县通城镇夏布坪乡村旅游康养度假园设项目、红三军遗址修复项目、红色村建设项目、林旅融合项目、通城镇全域旅游导览系统建设项目、三峡·巫溪兰英国际乡村艺术谷项目、乡村旅游建设、产业管护平台。

特色效益农业。晚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巫溪县通城镇烤烟基地建设项目、全域土地整治建设项目、通城镇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村级农产品初加工建设项目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农产品品牌培育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项目、村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巫溪县通城镇“三变”改革试点项目、家庭农场示范场培育项目、集体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通城镇供销综合服务社建设、龙池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商贸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中心及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第四节创新惠农益农机制

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托管服务、专业经营等方式,将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合作社的抱团发展、群众的主观能动等要素融合在一起,降低农民单家独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

推广联盟经营组织发展模式。着力引进有加工能力和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农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完善订单农业、返租倒包等机制,建立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第六章统筹推进,打造生态样板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夯实绿色本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宜居通城。

第一节构建镇域生态安全格局

增强绿色发展政治自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全镇9.7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不减少7.82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以及11.88万亩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节打造山水和谐生态系统

加强山林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林长制,实施1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选聘一批生态护林员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监管维护。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实施森林消防能力和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工程。积极协同兰英等周边乡镇及巫山等周边区县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做好植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实施河(库)长制,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加强对巴岩子河、大宁河(通城段)、鱼渡溪、黑溪沟等自然水域和山坪塘等人工水域的富营养化预警及控制。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在通城村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加强森林生态修复。依托天然林修复、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绿色示范村等工程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实施森林质量提升6万亩,建设绿色示范村5个,择优打造森林乡村2协同兰英、双阳乡打造彩色景观示范林10万亩,丰富兰英大峡谷沿线森林景观层次。开展集体林地流转收储,实施国家储备林收储4万亩。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山洪沟治理项目,不断提升通城防洪排涝能力。结合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10平方公里。健全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三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治理。认真落实种植养殖“药肥双控”举措,大力推广清洁环保有机肥,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水治理,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废弃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厕升级改造,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以卫生站(室)、便民服务中心、交通集散点、特色旅游村、景区景点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厕所建设。设立公厕维护公益性岗位,加强公共厕所管理与维护。

切实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进污水管网扩容升级改造,延伸污水管网至居民点实施长红、龙池、云台、中兴等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以农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改造。坚持以五清四建一评比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方式,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完善配套环卫基础设施,实施老旧院落改造和庭院美化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村庄比武”“现场观摩”以及“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全面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第四节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推动生态产品开发。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林菌、林药种植和林蜂、林禽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开展云台村冬梨新品种科技推广示范园建设,促进林旅融合发展。实施蚕桑老旧基地改造3000亩,配套发展茧丝深加工项目。积极推进森林人家、绿色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林地三变改革,盘活生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推进生态效益补偿。按照国家、市县相关规定开展生态效益补助,对森林经营主体做好生态效益补偿服务。将通城富余林地优先纳入横向生态补偿范围,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积极探索并争取森林碳汇试点项目落地通城,并率先在通城开展碳排放监测试点。

专栏3生态振兴重点项目

生态保护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通城镇森林防火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通城镇水土保持项目、蚕桑产业项目、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巫溪县云台峰林旅融合项目、巫溪县通城镇通城村2022年张家垭子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农村"厕所革命"建设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和公巡中队建设项目、景区警务室建设项目、乡村治理项目、通城镇诚信体系建设项目


第七章活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


深入发掘活化驿道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通城文化品牌,充分彰显文化魅力,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振兴。

第一节传承发展特色文化

保护利用驿道文化。深入发掘盐巴古道驿站文化通过复原盐巴古道石板路、修复沿途商铺客栈、收集整理盐道兴衰故事、组建巴盐汉子表演队等举措,复活古朴沧桑盐巴古道上盐运力夫肩挑背磨场景,打造精品古道驿站旅游线路,记忆旧时民间交流往来。同时,AR技术为支撑,打造虚拟互动文化体验馆。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依托长红村,保护好红色标语遗址,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整合县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三军文化园、红军展览馆、红色实景剧场等红色文化精品景点。依托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建设传媒+党建红色阵地,创建市级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生态圈

厚植孕育康养文化深入挖掘巫、盐文化特色内涵,结合通城镇山地生态环境,突出“巫药˙巫盐”为两大核心支撑,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山地康养度假聚落。强化药养,规划建设以党参、独活、贝母、黄蜀葵等中药材为主的巫药观赏种植院和以国医养生堂为主的中药养生馆。注重疗,规划建设以盐文化为主题的盐选餐厅、盐艺工坊和以盐浴温泉、盐卤游泳池、盐洞疗养体验为主的盐疗体验中心。

承袭创新“佛教文化”。加强云台寺古建、佛像、壁画、古树等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配套综合服务站,推进公共服务入寺。继承农禅并重优良传统,建设正法道场,举办佛教传统法会,开设传统典籍解读班、抄经班,组织诗会、词会,传播佛教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寺院与周边景点,集聚多种业态,创新祈福功能,开发禅意创意产品,打造集佛教文化体验、养心养身度假、礼佛禅修登山为一体的“千年寺院”。

挖掘开发民间文化。深入挖掘通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好五句子歌、民间小调、夜歌、锣鼓、唢呐等传统民间文艺,探索创作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现代作品。通过打快板、脱口秀、开设实景剧场等举措,发扬通城历史仁人志士以及民间评书、奇闻传说中英雄人物精神强化农耕文化根脉传承展示,注重农耕文化传承人选培,建设农耕文化体验、研学基地,开展农耕文化体验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丰富拓展文化生活

优化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广电”生态链,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完善村(社区)民俗文化演艺台、文化展览馆、村级公共图书馆、电影放映室等设施,实现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增加文化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积极牵引各类文艺组织到镇村开展惠民演出、送电影下乡活动。建设“书香通城”,完善供书、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以村级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为依托,促进全民阅读常态化、规范化、均等化。

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挖掘乡土文化,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建乡村文艺队,开展“通城故事会”“唢呐演奏”“耍锣鼓”“扭秧歌”“练太极”“趣味运动”“广场舞展演”“学书法”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专栏4文化振兴重点项目

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工程。加强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体广场、宣传栏、简易舞台,同时满足讲座、培训、会议、小型演出等功能需求。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成镇室内固定放映厅和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项目。新建文化体验馆,完善民俗文化演艺台、村级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活动。培养中青年佛教人才3人以上,举办佛教传统法会1次、开展乡村文化活动4次以上;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者活动。


第八章多措并举集聚人才赋能


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引留育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节拓宽渠道引才

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产业发展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吸引各类行业领军人才。

引进高校毕业生人才。争取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支持通城发展。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到通城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写生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进专家智力服务。聚焦通城产业发展引进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引导城市专家人才定期深入一线进行产业指导和科技帮扶。开展“科技专家惠民行动暨订单式科普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建设专家大院、科研实践基地,形成专家下乡常态化机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鼓励乡贤返乡创业。贯彻实施乡贤引育计划,探索设立“名誉村长”特聘岗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退伍军人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捐资捐物、智力帮扶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和引导银发人才回乡服务,力争5年内引导5名退休人员到村服务。

第二节优化环境留才

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渝中巫溪乡村人才服务站、重庆英才服务站,将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延伸至通城镇,提升人才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切实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着力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乡村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在评先选优方面给予乡村人才倾斜照顾。

落实创业支持政策。鼓励乡村人才创办企业申报就业帮扶车间或基地,落实带动就业奖补政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搭建网络创业平台

第三节强化培训育才

培育特色产业人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能力提升计划、乡村产业+人才联建行动,加大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农村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实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人才。实施乡村能工巧匠培育工程,选拔培养一批乡村工匠,建立12个“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培育1个鲁渝劳务品牌。

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对接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专项,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科技副职选派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壮大农技推广人员队伍。

培育公共服务人才。建立城区和通城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鼓励通城镇学校与渝中区学校运用“同步课堂”结对教学。支持县人民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通城镇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探索选派“业务院长”和“第一科室主任”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人才下乡服务,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

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强化基层干部培养,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推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充实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

第四节创新机制用才

完善评价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乡村人才纳入农技师评价范围。对长期在通城镇工作且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使用特设岗位评聘上一等级职称岗位。遴选乡村优秀人才,合理授予相应等次的专业技术资格或技能水平资格。

加大激励力度。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等评价权重,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鼓励农业企业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方式,对服务乡村振兴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

创新管理制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和卫生人才“县管镇聘村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一线倾斜。

专栏5人才振兴重点项目

育才工程。建设乡村人才服务平台,培训乡村人才500人,高素质农民500名,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培训专家、科技人才,新建乡村工匠驿站,培训乡村工匠,指导乡村工匠创业。

创业支持。实施“双更”基地建设项目和创业就业街及创业就业山村建设项目,吸纳就业和促进灵活就业人数200人以上,并开展相关培训;建设两个具有巫溪本土特色的各10户以上各类创业主体的创业就业山村和20户以上各类创业主体创业就业街。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带动20户以上农民工创业,争取市上认定为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品牌培育。着力打造乡村工匠和特色劳务输出2个品牌。


第九章创新治理,共建幸福家园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试点创建“幸福家园”,通过以“用共同梦想凝聚人心、用参与互动激发主体、用网格模式管理社会、用群众方法解决问题、用榜样力量纯化民风”等举措,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全面振兴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共同梦想凝聚人心

强化政治引领。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实施村“两委”干部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对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加强村干部政治教育和政策业务培训,增强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为民服务意识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强化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着手解决后备人才“青黄不接”问题。

共绘发展蓝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科学编制乡村各类规划,共谋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凝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项目建设,共创“美得自然、过得自在、活得自豪”的“幸福家园”。

共享发展成果开辟“幸福家园”宣传专栏,将规划目标、村规民约、村级荣誉、评比结果、建设成果、宣传标语等内容上墙上图。开展“我看家乡新变化”活动,组织村民特别是外出村民实地感受本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增强群众认同感、获得感。

第二节参与互动激发主体

健全参与机制。公开推选“新乡贤”组建“幸福家园互助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协助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监督和矛盾纠纷调处;完善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四张清单”等制度要求,推广运用积分制;建立村级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党支部主导、村委会提请并执行、驻村工作队及“幸福家园”理事会等协同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

搭建参与平台。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组建村级工程队,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发动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幸福夜校、幸福书屋、幸福广场,组建文化宣传队、爱心服务队、义务巡防队、公益维护队等村民志愿服务组织,引导村民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宣传、扶弱济困、治安维稳、护林防火、公益设施管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幸福家园议事堂”、微信群,打造村民议事、交流线上线下平台。

广泛开展活动。深入推进“五清四建一评比”专项行动和示范党组织、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平安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创建工作和“法律进乡村”活动,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开展“坝坝舞”“赛山歌”“唢呐演奏”“耍锣鼓”“打太极”“趣味运动”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进村”、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三节网格模式管理社会

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属地管理、全面覆盖、规模适度、方便服务”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将各村民小组(自然村)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网格,构建“幸福家园+网格”管理服务模式。

建立网格队伍。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本村网格长,村民小组组长或在本小组居住的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员,充分发挥各村民小组党员、村民代表、幸福家园互助会成员作用,协助配合网格员开展工作,构建“一长多员”的网格队伍体系。

明确职责任务。网格员主要负责排查上报矛盾纠纷、民情民意、公共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重点人群动向、违法违规行为、村民积分事项等信息,走访关爱困难人群,督促落实公益设施管护、环境维护等,协助开展法律政策宣传、民生事项办理、矛盾纠纷调处、重点人群帮教管控等工作。对网格员收集上报的信息,网格长负责研判,必要时组织召开村级事务联席会议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情况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

落实“三包”制度。建立市管领导包乡镇(街道)、县管领导包村(社区)、乡村党员干部包户制度。联系县领导负责指导、督促乡镇(街道)、村(社区)有效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包干联系村(社区)的县管领导干部负责定期深入网格走访农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干部生活在群众中。

第四节群众方法解决问题

俚言俗语倡树文明新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幸福大讲堂,组建文艺宣传队,发挥乡村干部、法律专家、农技人员、乡贤模范、脱贫典型宣传引导作用,以唱山歌、“三句半”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记得住的方法开展宣讲活动;组建爱心服务队,发动群众互帮互助、关心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通过宣讲帮扶,引导村民讲法理、懂政策、知礼仪、树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基层。

群策群力化解矛盾纠纷。设立“幸福家园和事堂”,推行“邻里讲理”,发挥互助会、网格员、亲戚邻居等群众调解作用,用群众接受的方式、信服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化纠纷,让矛盾纠纷调处由“干部单打独斗”变为“干群齐心协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群防群治确保乡村平安。组建义务巡防队,组织群众参与治安维稳、护林防火、巡河看护等志愿活动,建设智能监控系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合一的群防群治体系,营造平安和谐乡村社会。

民事民管维护家园环境。组建公益事务队,引导群众自发管护水、电、路等公共设施,自觉维护公共环境,主动制止乱堆乱码、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不良行为,共同打造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第五节榜样力量化民风

广泛选树榜样。坚持“群众评、评群众”,发掘群众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好党员等评选活动,选树感动巫溪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让群众成为好人。

大力宣传典型。设立光荣榜,开通“好人微视频”,利用新媒体,多种形式传播好人故事,让好人成为名人,让名人带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挥榜样作用。一是发挥榜样精神激励作用,通过榜样先进事迹宣讲,营造“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调动干部干事热情,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发挥榜样带动作用,通过榜样带头示范,引导发动群众支持配合并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专栏6组织振兴重点项目

幸福家园试点。创建11个幸福家园,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安装智慧监控、智慧广播,制作幸福家园创建专栏,采购创建所需的器材等设备设施,开展各类创建活动。


第十章强化保障,确保规划实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充分发挥市领导定点联系、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定向帮扶、县驻镇协调指挥部统筹调度作用,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成立通城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健全“两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合力抓、班子成员联点抓”等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市级投资及政府专项债券,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协调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成员单位倾斜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精准制定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建设土地,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建立人力资源服务通城乡村振兴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熟悉农业、旅游、项目建设人才汇聚通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三节强化督查考核

健全通城镇乡村振兴督查考核和项目清单交办工作制度,科学设置督查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周汇报、月督查、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重点督查考核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环境改善等事项。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推荐、提拔、重用、奖励工作实绩突出的乡村干部。

第四节强化规划管理

加强规划与巫溪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全县农业农村规划、全县文旅发展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建立数据库,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


附件: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项目库(20212025

年)

附件

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项目库(20212025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