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238750071502K/2022-00313
  • [ 发文字号 ]
  • 巫溪府发〔2022〕35号
  • [ 发布机构 ]
  • 巫溪县人民政府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成文日期 ]
  • 2022-07-25
  • [ 发布日期 ]
  • 2022-08-04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有效性 ]
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日期:2022-08-04


巫溪府发〔202235



巫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巫溪县人民政府

2022725

(此件公开发布



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7

目 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环境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16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16

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18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23

五、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28

六、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30

第四章 加快推进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建设 34

一、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34

二、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41

三、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45

四、提档升级综合配套支撑 48

五、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53

六、推进旅游+多元融合发展 55

第五章 有序推进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57

一、积极促进公共体育事业发展 57

二、加快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 60

三、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链 64

四、强化体育+合发展 64

第六章 完善现代文体旅市场体系 68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68

二、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69

三、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70

四、提升市场治理能力 71

五、强化市场营销推广 72

第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74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74

二、加大政策支持保障 74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5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6

五、落实节水评价制度 77

六、强化工作督查考核 77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十四五时期是巫溪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根据《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参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和要求,编制《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是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的规划,在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文旅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明确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阐明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在危机中觅机遇,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变化中寻突破,推动全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水平大幅提升。升级配套全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9个。县文化馆、图书馆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实现全县3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县图书馆在第六次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县文化馆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文化馆。建成县博物馆。县融媒体中心列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全面完成应急广播、文化云平台、云上文旅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大型系列活动,歌曲《九千万分之一》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兰英村志》入选首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成功获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乡村文化乐园1家,宁厂古镇获评首届重庆最美历史文化古迹。截至202012月,全县共有文化企业341文化个体工商户370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4家,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

巫溪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十三五期间,完成《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修编)》《大宁古城保护利用概念规划》,完成吴王庙、刘明楚庄园文物修缮,完成国保单位荆竹坝岩棺群安防工程、宁厂古镇至灵巫洞段巫盐古道二期工程。获批市级文保单位4处,其中大宁盐场遗址后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宁古城改造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巫溪嫁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个。

(三)文旅品牌影响日益提升

十三五期间,巫溪县以上古盐都·心旅巫溪为品牌定位,有序推进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被《中国旅游报》评为备受欢迎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古路镇观峰村、红池坝镇茶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古路观峰、红池云乡2个国家3A级景区,3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和6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徐家镇岔路村获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红池坝景区获评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红池坝镇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气候养生地

成功举办巫溪非遗龙舟赛、巫文化旅游节暨峡郡大舞台乡村艺术节、宁河歌手赛、万人游巫溪、华侨城红池坝文化旅游节暨高山花海音乐季、大宁河国际漂流大赛、红池坝山地自行车大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在全市晒文化、晒风景”“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宣传活动分获最佳创意奖”“最佳推广奖,与新华社合作开启探秘大宁河网络直播,同热门媒体平台合作于重庆高铁北站、江北收费站、夔门互通等投放旅游广告。组织参加重庆西旅会、文博会、西部动漫文化节等全市文旅专题宣传推介展会;借助东西扶贫协作平台,开展泰安·巫溪文化和旅游对接洽谈会、鲁渝一家亲,自驾心连心等宣传营销活动;组织招商团队赴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举行招商推介会。

(四)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十三五期间,全县已形成文化强县、旅游兴县的一致共识,打造巫溪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截至202012月,全县共有旅游企业75家,其中规上旅游企业2家;旅游个体工商户202家,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趋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74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41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1.84倍、2.31倍。

1—1 巫溪县“十三五”期间旅游业数据统计表

年份

旅游接待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

人次数(万人次)

年均增长率(%

收入(亿元)

年均增长率(%

2016

480.12

18.64

19.01

17.42

2017

581.18

21.08

23.81

25.21

2018

687.26

18.25

28.53

19.82

2019

800.22

16.44

38.41

34.58

2020

744.50

6.96

37.41

2.60

十三五期间,巫溪围绕构建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对外交通通道。奉溪高速等交通要道的建成通车,郑万高铁巫溪支线接轨工程开工建设,巫镇高速全线推进,巫开高速、两巫高速启动建设,巫奉利、巫城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水韵酒店成功创建为巫溪首家四星级饭店,全县共有农家乐253家、民宿10家、乡村酒店46家。巫溪老鹰茶、巫绣系列文创产品获得2019重庆好礼特色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铜奖,巫溪黄金蜜柚2018中国·重庆首届柚博会十大名柚奖,巫溪青脆李获世博会优质果品大赛金奖,非遗旅游商品巫溪烤鱼获得SC认证。建成县游客服务中心、红池坝镇华侨城巴渝民宿项目,积极引进华侨城集团入驻红池坝旅游开发。

(五)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县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社会足球场建设15个、村级农体工程128个,全面完成41个社区健身点(15分钟健身圈)建设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59.3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1.53平方米。两馆一宫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城区凤马大道健身步道全面建成。扎实推进体育场地免费开放工作,全县公共体育场、乡镇健身广场、农体工程、登山步道、雪炭工程、健身路径以及社区健身点免费开放率都达到100%,县内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群体活动蓬勃开展,基本形成月月有赛事的赛事活动格局,每年举办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太极拳、钓鱼等8大类14500余场次赛事及展演活动,参与群众每年逾1万人次。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成绩长足进步,县特殊教育学校参加2019年全国柔力球校园大赛获一等奖,在全国啦啦操竞赛(重庆站)中获公开残疾组集体花球规定动作(全残)第一名,县武术协会在2019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重庆站)中获金牌6枚,首次组队参加2020年重庆市第30届中老年篮球比赛并获三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巫溪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发展大环境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内循环、消费回流利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向好。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生态文明以及数字中国等战略,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文旅发展带来利好政策。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的深刻变化,科技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加速融合,以及文化体验游、康养游、大众休闲度假游、回归自然游、自驾游和文化创意、户外运动与野外探险等旅游需求的规模化发展,都将为巫溪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从重庆发展大环境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市域内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将有利于巫溪补齐对外交通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短板和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发展瓶颈,筑牢未来发展基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以及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也将给巫溪文旅发展带来相当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应该看到巫溪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内经济提速增长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巫溪文化和旅游业正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文旅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同质化竞争、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特色保持等多重挑战。此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短板亟待加快解决。区域交通发展滞后,通往主要客源市场的高速公路尚未建成,与周边主要景区之间尚未形成便利通道,景区路况待提升;文旅资源开发粗放,缺乏全域联动及整体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不足;产业要素配套不足,旅游接待设施配套不完善,旅游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也难以满足文旅发展的需要;综合经济效益待提升,十三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不足500元,与重庆市及全国游客人均消费仍有较大差距。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贯彻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铸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文体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体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打造慢巫溪、快逍遥旅游形象,唱响逍遥巫溪旅游品牌,加快建成文化强县和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奋力谱写巫溪文化、旅游和体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坚持生态优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证文旅开发立足实际,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二)坚持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促进文旅与农业、林业、体育、商业、康养、工业、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渗透融合、协同并进,以深度融合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优质发展

着力创建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田园综合体等精品文旅景区,以品牌为引领,创意产品内容,优化场景设计,完善体验系统,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好运营,追求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

    (四)坚持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的作用,调动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文旅发展内生动力。

    (五)坚持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驱动,用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与文旅相融合,推动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服务优化、管理规范,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立足巫溪毗邻川陕鄂的独特区位和人文、生态优势,实施文旅+”“+文旅战略,培育一批文创企业,建设一批文化园区、街区和公共文化设施,创建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发一批文旅融合产品,打造一批医养康养结合、林旅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推广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旅游线路,打造一系列文旅节会,积极融入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面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加快推进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全县文化和旅游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025年,巫溪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现代化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创成红池坝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0个,建成五星级饭店1家,床位数突破2万个,旅行社数量达到15家,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旅游业力争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建成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联合奉节、巫山基本建成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

展望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旅游强县和文化强县基本建成,全面建成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全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2—1 巫溪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础值

2025

目标值

建设

文化

强县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640

800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

0.5

0.7

年均文化进基层活动

1100

1200

市级以上非遗项目

12

20

人均体育设施面积

1.56

2.3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

91.2

92

广播电视覆盖

%

94

100

规上文化企业

4

1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2.07

3.5

建设

旅游

强县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4.56

10

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744.5

1500

入境游客

万人次

0.0035

1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37.4

80

旅行社

4

15

五星级饭店

0

1

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

1

6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

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

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

4

第三章深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充分发挥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作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不断提高巫溪文化软实力。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筑牢青年思想根基,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二)提高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学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着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培育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着力推进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开展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购得文明、乐得文明主题活动,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活动。开展惠民演出、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扶志、扶智。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贯彻落实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公益行动。

(三)推进文明旅游

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注重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旅游活动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旅游行业建成精神文明窗口,不断培育文明风尚,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健全文明旅游工作长效机制,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促进公民国内游和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组建文旅系统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推广行动,发扬志愿精神。倡导文明餐桌”“公筷行动,确保游客健康安全。

(四)促进移风易俗

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一)培育文艺精品力作

深度挖掘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打造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演艺精品,推出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具有原创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充分运用5G、全息投影等新技术,虚实结合,高标准打造一台具巫溪地域特色的综合性沉浸式文旅演艺节目,荟萃文化、艺术、时尚、非遗、民俗、音乐等多个领域,实现资源跨界整合,打造为巫溪文旅名片,提升地域品牌形象。

(二)拓展文艺传播平台

加强巫溪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技媒体互动,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发展;充分利用短视(音)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全新语境,创新对外传播形式。积极引导原创视频、小品、MV、情景剧、脱口秀、现代川剧等新型文艺创作形式,做好在新华社、学习强国、重庆卫视等核心媒体及抖音、微博、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投放。将文化演艺与旅游景区结合,引导红池坝、宁厂古镇、大宁古城等核心景区与高水平创作团队、各类院团合作,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演艺形式和内容,创作具有震撼力和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建设一批小剧场、小舞台、演艺吧,支持国有、民营文艺院团到旅游景区、休闲街区、民俗大院等驻场演出。

(三)完善文艺工作机制

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引导和保障机制,把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评价原则。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加强对文艺创作工作的评奖力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机制,做到评奖体系化、透明化,提高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度。构建科学合理、规范健全的文艺创作人才效能评估体系,对获得国家、市级重点资助的项目给予配套扶持奖励。制定推出鼓励演出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模式,实行演员演出收入跟演出贡献挂钩。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布局,以农村半小时、城市十五分钟车程距离为半径建设文化服务圈,均衡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布局融合、功能融合、资源融合,形成设施齐全、功能齐备、高效便捷的县、乡(镇)、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新建美术馆、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文化馆及市民文化广场,提档升级县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抓好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级文化阵地建设,包括文化广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持续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及服务水平。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在公共文化场所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及产品供给

统筹实施国家与重庆市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与项目。常态化、机制化做好县、乡镇(街道)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工作,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服务,建设书香巫溪,完善供书、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以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为依托,促进全民阅读常态化、规范化、均等化。做好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积极为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方面免费培训,开展好阵地培训辅导和基层培训辅导,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公益艺术服务。持续推进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阅览、送讲座、送辅导培训、送法规政策宣讲等活动。推进巫溪特色文化进课堂、进景区、进机关、进社区、进村社。继续开展农村和社区惠民电影放映,推动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坚持主客共享理念,探索公共服务的新思路、新途径,满足群众及游客对公共服务的优质化需求。

(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建立完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发掘本地文化内涵,广泛开展好节庆、民俗、非遗传习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巫溪特色地域文化,开展主题文化展览陈列、公益讲座、公益培训、文艺宣传演出等文化活动。培育知名文旅节会活动品牌,持续抓好峡郡大舞台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周、红池坝高山音乐季等活动,支持乡镇结合农民丰收节等,持续举办传统农旅融合性节事活动。利用春节、元旦、中秋等传统节日,融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活动。结合重庆市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整合演出场所、电影院线、电商平台、知名书店等相关资源,持续举办好巫溪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演比赛,大力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推介展示巫溪文旅形象,讲好巫溪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巫溪影响力。

(四)加大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结合重庆建设“宽带中国”“智慧城市”重大信息工程,深化公共文化物联网互联互通机制,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高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水平。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载体,广泛推广电子书屋,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社区、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工程。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菜单式”服务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资源,有序推进“三网融合”,打造“广电+”生态链,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大幅增强广电融合媒体制播能力,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不断扩大辐射面,推进云媒体平台、云出版平台、云阅读平台等建设,推动建设移动新媒体集群。

专栏3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新建美术馆、文化馆、24小时图书馆,提档升级博物馆、图书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形成设施齐全、功能齐备、高效便捷的县、乡(镇)、村、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县图书馆:建设内容主要为图书10万册、阅览座席300个以及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示厅、数字体验室、残障室等。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传承弘扬巫溪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开发与利用,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彰显巫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形象。建设全面系统的巫溪文化遗产数据中心,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共享和利用,最大限度实现文化惠民。

(一)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

完善做好文物登录工作,全面划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全县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文物执法联动机制,争取新增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性保护与修缮,积极申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程,重点实施保护修缮一批、开发利用一批、抢险排危一批文物项目。高度重视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充分考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需要,严格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在坚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鼓励、支持村(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依法依规保护管理使用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依法依规、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

(二)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

围绕巫文化、盐文化等课题,加大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力度,加强文物古籍的保护、研究、利用。加强巫文化遗址、盐文化遗址、荆竹坝岩棺群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与利用,积极推进宁厂古镇、盐马古道、大宁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宁厂历史文化名镇抢救性保护项目,加强文物展示利用,加快推进巫盐文化博物馆、巫咸古国盐业遗址公园建设。深入开展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系统出版巫文化等系列报告等出版物,推出一批数字化成果。

(三)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

加强革命遗址文物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传承革命文化,用足、用好、用活巫溪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运用巫溪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展示好红三军大转移入川渝、川东游击纵队红岩武装斗争、武装解放巫溪等遗址和历史,打造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红色旅游区,展现红军初心、红岩精神,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建设小长征大转移纪念馆(园),并力争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推进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文峰镇川东游击队英烈园暨巫溪县烈士陵园等项目建设。充分展示巫溪县川东武装斗争的红岩历史,彰显红岩精神,规划红池坝到文峰鞍子山彭咏梧烈士阵亡地的红岩路,连接塘坊早期统战文峰川东游击队战斗朝阳口袋战尖山黄家垭突围战田坝早期党组织红池坝镇红色通道红池坝景区天元川东游击队转战土城游击队汇合地下堡首发起义等地,形成泛红池坝地区的红岩历史圈。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

实施濒危项目抢救保护工程,采取访谈、展演、视频采录等形式,真实反映项目形象和内涵。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生产性保护、节日活动、传承教学等类型的传习基地,积极创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着力推进巫溪烤鱼、五句子山歌、巫溪嫁花等重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推进巫溪县非遗展示体验馆建设,研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建立县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支持发展乡村传习队伍,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发动乡村开展传统歌舞、戏曲、庙会等民俗活动,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非遗项目参加市级及国家级非遗展览展示、普及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推进大宁河沿线古镇古村落、文保单位、自然风光与非遗的整体保护,建设大宁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及非遗特色村镇。继续加强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保护,持续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到2025年,争取新增一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公布一批县级非遗项目,力争全县各级非遗项目具有代表性传承人,提升传统文化品牌影响力。

专栏32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项目

大宁盐场遗址修缮保护项目:对大宁盐场遗址的8处代表性遗存进行修缮保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盐大使署遗址、吴王庙遗址、桥头溪码头遗址、龙君庙遗址,总占地面积3412平方米;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一车间制盐遗址、二车间制盐遗址、三车间制盐遗址,总占地面积13790平方米;驿站古道遗址1处,长约2.5公里。

巫盐文化博物馆建设门厅、序厅、休息厅、文物展览区(长廊)、制盐生产工序流程实景展示、VR技术体验区、纪念品、旅游商品出售区以及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多维度立体还原与展示盐业文化兴起与发展、特色工艺等。

宁厂镇猫儿滩传统村落遗址保护开发以传统村落为基础,进行风貌、基础设施整治,展示猫儿滩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历史文化内涵。

通城镇老街传统村落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以通城老街传统村落为基础,进行风貌、基础设施整治,展示通城镇老街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历史文化内涵

大宁盐场遗址公园建设停车场、建筑原貌恢复区、制盐体验区、巫盐文化演艺剧场、巫盐文化浮雕群等。

革命历史陈列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房屋整修、室内装饰、文物征集、史实研究考证、多媒体应用、场景制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按照一馆一址一路总体布局,凸显红池坝的红,复建红池,在红池坝扎鹿盘布局红池坝红色历史陈列馆,复原红军驻扎、川东游击队拼搏战遗址场景。挖掘好城万红军在红池坝大峡谷活动,赵唯等在红池云乡活动开辟到延安红色通道的历史,为红池坝的旅游增加灵魂;在红池坝镇至红池坝景区(十二垭方向)公路打造红色通道。

文峰镇川东游击队英烈园暨巫溪县烈士陵园建设观景平台1200平方米、改造陈列馆300平方米、配建旅游厕所、管理用房、中心广场等基础设施。

县非遗展示体验馆主要针对非遗产品进行深度活化展示和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项目体验功能,打造成为非遗展示、文化交流以及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包括加工坊、非遗产品展示厅、DIY项目体验区、VR项目体验区以及停车场、游憩、讲解等功能设备设施。

通城镇非遗工坊及展示厅建设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巫溪非遗木雕工艺、石艺、农耕编织等工坊和非遗展厅,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并组织技能培训。

五、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把握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期待,全面推进行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精耕本地内容,强化本地服务和社交互动,建成本地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做强做实基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适应新传播环境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多样化要求,加快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升融合媒体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提升媒体+民生”“媒体+政务服务能力,实现主流舆论传播效能的最大化,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主题主线,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主题开展好主题宣传。大力培养全媒化人才,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二)深化智慧广电建设

深化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提质增效、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惠民工程实效。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平战结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完善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运行好应急广播体系,实施常态化维护机制,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完好率达到100%。完成播出机构综合频道高清播出和本地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加快广电5G建设和宽带电视应用,推进有线电视网络进村入户。以智慧广电建设为抓手,推进融合媒体内容创新与媒体业态的创新融合,建立各种线上线下媒体服务深度融合的服务类节目创新示范平台。

(三)持续推动内容建设

坚持容为王,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结合,更好地增强基层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巫溪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为主要创作方向,着力打造内容优质的广播电视作品。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切实强化巫溪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指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更多融媒体产品,拓展媒体的社会服务。加快建设全媒体内容供给体系,统筹考虑音频节目、短视频、竖屏节目等形式,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加强安全监管

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安全播出。围绕安全播出目标,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事件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持续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工作。推动实施全媒体智能监测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开发建设智能化全媒体、全业务、全业态的监测调度指挥系统,形成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智能监测调度管理系统。

专栏33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巫溪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县级、乡镇级、村级以及点位(每个点位包括两个终端设备)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完好率达到100%

六、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创意设计,推动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地面移动通信、纸质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探索技艺、民俗、节庆、礼仪等非遗项目产业化传承。扶持文艺原创生产。鼓励创作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符合市场口味的重点演出剧目,重点将具有巫溪特色的文化演艺业、文艺创作等文化产业做优做特,鼓励文化企业、文艺名家发扬工匠精神,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精耕细作,推动巫溪文化主题原创内容向出版物、影视剧、戏剧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转化。发展数字影音和动漫游戏产业链。做强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打造集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于一体的音视频云平台。探索发展巫文化主题动漫游戏产业,开发巫盐文化主题动漫影视、动漫景观、动漫手游、动漫文创商品、动漫节事活动等,推动动漫游戏与影视、音乐、电竞、玩具、服饰等衍生产业联动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工程。积极规划建设巫溪县文化产业园,配套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切实降低文化企业入驻经营成本。强化网络服务新思维,缔结利益联结新机制,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培育文化旅游业态,把巫溪文化产业园建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聚集区,让更多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县城形成文化创意和旅游商贸服务集聚区;中心乡镇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生产等;大宁河沿线建设好大宁河文化旅游带;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创意农业观光区,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创意农业、体育健身等文化特色小镇。

(二)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文化企业升级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全流程数据采集,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云演艺业态,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一批数字文化演艺产品,开发云游览、微直播等游览模式,实现文化资源多渠道高效转化,多时空、多视角展现巫溪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消费大数据分析运用,促进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强化数据安全,构建文化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引导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提高数据规范性和安全性。

(三)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

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把文旅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形成文旅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全域旅游战略,在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旅游发展格局下,突出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倡导健康时尚的旅游文化,最深厚最广泛地充实全域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引导宁河船工号子、大宁河巫舞、五句子山歌等重点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生活、走进景区景点,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旅游化包装,培育巫溪烤鱼、巫溪嫁花等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旅游体验产品。强化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型巫盐文化博物馆,引进知名企业和人士发展文博产业,推动文博场馆向文创旅游基地延伸。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一台具巫溪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沉浸式文旅演艺节目,将其打造为巫溪文旅名片,引导文化演艺进景区,创作具有景区主题特色的文化演艺节目。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巫盐文化主题动漫景观小品、动漫文创旅游商品、动漫节事活动等,打造主题体验景区,推动红池坝、大宁河等景点发展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支撑的影视产业发展,鼓励全国影视企业来巫溪、拍巫溪、宣传巫溪。

树立文化+的发展思路。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鼓励和扶持文化+科技”“文化+农业”“文化+商贸等新型业态示范企业和优秀项目跨界融合发展,推动县城、乡镇全领域和农、工、商全行业文产融合,发展文化餐饮、艺术酒店、特色民宿、民俗节会、工艺体验、创意用品等融合业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深入挖掘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等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把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规划建设,让历史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市井生活,促进产城景有机结合,提升城市人文内涵。

(四)加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管理

突出开放、集聚、融合、创新四个发展方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倾斜支持。强化宣传及文化旅游部门对文化产业项目包括融合发展项目的归口指导、联系和服务。加强项目策划、可研论证、市场评估等智力支持,可持续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对符合规划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一事一议”。

31巫溪县十四五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第四章加快推进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建设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以打造世界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突出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铸魂,打造慢巫溪、快逍遥旅游形象,唱响逍遥巫溪系列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绿色崛起,着力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

一、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立足人文、生态优势,按照城乡统筹、全域布局、景城一体、产城互动原则,以产品开发为导向,以城区为核心,以交通为纽带,构建巫溪旅游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心为依托,一轴为根基,两翼为突破,三环为整合。

41巫溪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示意图



(一)一心

逍遥巫溪集散服务中心。以景城文旅融合为理念,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品质,依托穿城而过的大宁河、柏杨河,环绕县城的山脉和镶嵌城区的山丘,构建依山傍水、山水相融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新城区,把县城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第一张名片,建设巫溪乃至渝陕鄂旅游集散中心及县域旅游交通枢纽,打造县域文化和旅游服务核心。全面推进柏杨河巫咸文化公园4A级景区、大宁古城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创建,加快建设巫溪县旅游集散中心及凤凰新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品质新城区。


专栏41一心重点项目

大宁古城综合开发项目:立足游客集散+古城标杆业态功能定位,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以打造漫滩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西门传统风貌区为支撑,由旧空间转向新地标,健全古城夜游系统、漫游系统,培育、布局类型多样的商业业态,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建设新型城市文化、旅游、商业空间,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成渝东北古城文旅产业转型典范。

柏杨河巫咸文化公园:马镇坝柏杨河一线区域为依托,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要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巫咸文化符号,提升文化景观、休闲体验及夜间体验,提档升级柏杨河沿岸滨水公共空间,提升沿岸灯光景观,建设人水互动的美丽水岸。沿柏杨河布局文化广场、全息投影文化廊、灵巫水秀、文化景观等文化体验节点,打造集观光、健身、休闲、生态、景观、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漫游风景道,成为老城与新城连接的景廊,体验文化与生态空间的穿越之感。

(二)一轴

大宁河人文历史发展主轴。以大宁河主河段为纽带,以巫溪至陕西镇坪的交通干线和即将建成通车的巫镇高速为主通道,以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主要依托,重点打造沿线景区景点,最终形成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历史文化体验主轴,引领巫溪旅游发展的战略走廊与主轴。重点推进宁厂古镇及妙峡云台峰景区综合开发,推进灵巫洞、汉风神谷、宝源山、令牌石等景点提档升级。

专栏42一轴重点项目

宁厂古镇综合开发项目: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工程、景观整治与环境保护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完善游客中心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对原有吊脚楼、过街楼、吴王庙等重点文物和一般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策划打造一台巫盐主题光影秀演艺节目,塑造世界盐都IP。整体打造仙人洞、桃花寨、宝源山宝顶。

妙峡云台峰景区综合开发项目:以城景融合为理念,充分对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要求,突出体验性、参与性、故事性、互动性、技术性、话题性,打造全国文旅IP。整合提升云台峰景区、巫峡棺山主题景区以及民宿群落,完善游客中心(花台八龙、云台峰)、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悬崖火车、观光索道、云台天梯、云之桥(二郎庙)、云台小剧场等景点,提升打造大宁八景

灵巫洞4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依托灵巫洞溶洞景观,整合周边资源,内容植入,空间改造及设施提升,融入巫文化主题,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营造一个神秘的上古文明巫文化主题光影乐园,打破单纯溶洞观光的单调形式。

大河乡令牌石3A景区创建项目:积极创建3A级景区,打造核心景观、景点5个以上,根据创建标准,新建游客中心1个,按2A级厕所标准建设旅游厕所2个以上,新增生态停车场3000平方米以上,完善景区导视标牌、智慧景区系统(监控、网站、虚拟游览等)等配套设施建设,对现有交通进行整改提升。

宝源山景区项目:依托巫文化之源的文化特色以及优质的山水风光,以景观塑造的方式,将灵山十巫文化故事、山海经上古文化实物化、具象化,打造宝源十景,创意建设通天达地景观,打造宝源山十巫升降山野体验剧场,强化游客游览体验,完善游步道、标识系统、环卫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

(三)两翼

泛红池坝片区康体度假西翼。以西部片区的红池坝为中心,以周边景区景点构成的生态山原组团为支撑,打造西部高山运动旅游、康养度假主导翼,并最终构建巫溪生态旅游形象高地。红池坝旅游区立足全球最大的云中花海、西南最大的高山草场、南方最大的冰雪胜地,以及三峡地区最高高山湖泊、最高高山湿地三大、两高景观优势,打造中国南方康养度假基地、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及中国南方最大的冰雪产业基地,创建红池坝国家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与彰显泛红池坝片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筑里、绿色提面、红绿交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岩精神。加强红池坝景区对红池天谷、红池坝大峡谷、朝阳石林、红池云乡及文峰、古路等周边景区及乡镇的拉动效应。

泛神农架片区户外探险东翼。以通城镇为核心,以巫神路为纽带,以兰英大峡谷、阴条岭构成的传奇生态岭壑组团为支撑,以串联大宁河与神农架的旅游通道建设为保障,打造东部生态旅游观光、红色文化体验和户外运动探险研学主导翼,最终形成大三峡区际旅游环线关键通道。依托兰英大峡谷,拓展阴条岭、大官山,重点以生态观光为基础、文化体验为核心、山水游乐为支撑,打造集猎奇游乐、运动休闲、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山水旅游体验目的地。推进兰英乡挂壁天路景区、夏布坪康养避暑度假小镇以及三峡·巫溪兰英大峡谷画家村等项目建设。

专栏43两翼重点项目

红池坝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围绕创建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打造一批景区景点,包括研学探索营、高端度假民宿、野奢帐篷营地、欢乐田园、环境教育中心水岸观景带、星河夜市、花海露天影院、花间星空步道等,布局35个高规格的娱乐游玩业态,打造影视产业基地。

红池坝国际滑雪度假村建设项目打造集冰雪休闲娱乐、滑雪培训教育、冰雪竞技体育、商务度假于一体的中国南方最大的冰雪产业基地,建设红池坝滑雪旅游集聚区,力争创建巫溪县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规划建设4S级及以上等级滑雪场、度假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雪上游乐运动区、造雪池、雪地摩托、儿童游乐区、滑雪培养教育学校、户外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建设水、电、气、讯公用工程及道路、消防、环保、绿化附属工程等。

红池坝休闲娱乐体验项目新建环山观光/骑行体验基地、自行车绿道、山地真人CS基地、林中树屋、丛林飞跃等休闲娱乐项目。强化夜间产品开发,依托生态环境,策划一台小型春申故园光影秀演艺节目。

红池坝大峡谷综合开发项目以观光游览、户外运动为主要体验方式,使其与红池坝的草场、雪原、高山形成互补,重点建设团城缆车、峡谷能量站、峡谷飞拉达、矿洞民宿等项目。

红池康养度假小镇项目按照国家度假小镇标准,在胡家垭、杨柳树一带规划新建红池康养度假小镇,规划建设民宿、星级酒店、康养生活区、文创社区、户外休闲娱乐区以及风情特色小镇客厅等,配套建设服务及基础设施,打造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集康养理疗、养生保健、高端度假于一体的旅居度假目的地。

红池坝春申故里云端小镇项目:将红池坝原住民集中搬迁至春申湾一带,整合打造成风景怡人、业态聚集、设施完善、服务健全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游客从进入接待中心开始就仿佛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文化灿烂、恢宏壮观的战国时代。规划居民安置区、业态布局区、服务承接区三个功能区,在居民安置区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农家乐综合旅游体;业态布局区还原春申故居旧貌,设立春申君史迹智慧展览馆作为区域核心,布局特色餐饮、高端住宿、沉浸体验、网红摄影、亲子娱乐等业态,打造综合一体化的休闲度假集聚地;服务承接区配套生态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

兰英大峡谷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依托崖线、红叶、峡谷、原始森林等优质山地资源,打造神农西界梯级探险营地、自然王国研学廊道,连接通城镇夏布坪康养避暑度假小镇、兰英周家坪天路户外体育营地,建设崖壁步行栈道、露营基地,完善观景平台、停车场、旅游厕所,打造集观光、体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地旅游区,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通城红军小镇规划一馆一旧址、一路一广场、一山一村落、一谷一天路的八个一模式,连片大峡谷、阴条岭到神农架,让巫神路成为展示红军初心红军天路,建设好长红、龙池建设红色产业园。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暨政治部标语遗址旧址,筹建《贺龙与红三军历史陈列馆》,规划建设红军街、红军标语故事长廊、夏布坪红三军会师纪念设施、红军攀岩大峡谷等励志户外拓展综合体验型景区,形成攀红色峡谷、走红军天路、悟红军初心的红色文化主题园。筹建革命历史陈列馆,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造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川渝知名的红军小镇,全国红色美丽村。

(四)三环

全域旅游大环线。整合全县景区景点等旅游资源,建设县城古路文峰朝阳尖山田坝红池坝镇红池坝景区红池天谷(天元乡)中梁湖荆竹坝悬棺大河乡宁厂(宁厂古镇/灵巫洞)大官山双阳乡通城(兰英大峡谷、云台峰)花台乡大宁古城县城的全县旅游大环线,打造巫溪旅游开发空间整合环和旅游目的地线路引导环。

西部康体度假环线。围绕西翼,建设县城古路文峰朝阳尖山田坝红池坝镇红池坝景区胜利乡县城环线,打造西部片区旅游核心主导环线。

东部户外探险环线。围绕东翼,建设“县城—大宁河妙峡—通城镇(兰英大峡谷、云台峰)—双阳乡(阴条岭)—大官山—荆竹坝悬棺—宁厂镇(宁厂古镇/灵巫洞)/大河乡—大宁古城—县城”环线,打造东部片区旅游主导环线。

42巫溪县十四五重点旅游项目分布图


二、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业态,坚持精益求精,把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

(一)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

加快培育一批市级或国家级、世界级旅游品牌。争创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红池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兰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大宁古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梁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统筹推进灵巫洞、兰英大峡谷、妙峡云台峰、大宁古城、宁厂古镇、红池大峡谷等重点景区景点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10个,到2025年,形成15个左右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区矩阵。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乡村田园综合体、自驾车房车露营基地等特色旅游产品。

(二)加强夜间文旅产品供给

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依托城区、主要景区、特色场镇街区,以夜景为基础,培育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特色业态,亮化城区,点亮景区,打造大宁古城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培育漫滩路等夜间特色美食街、文创旅游商品购物街、民俗文化体验街,打造巫咸古国”“春申故园等精品文化演艺节目,开发夜光森林、夜跑、夜间科普等夜间体验活动,举办灯光节、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节庆活动。逐步延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开放时间,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

(三)打造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培育县内三大主题游线。打造大宁山水人文生态主题游线,大宁古城大宁河妙峡宁厂古镇灵巫洞汉风神谷鸡心岭。打造红池牧原休闲度假主题游线,巫溪县城古路观峰红池云乡红池坝红池天谷中梁湖西溪河巫溪县城。打造三峡屋脊生态探秘主题游线,巫溪县城兰英大峡谷(阴条岭)大官山大宁古城。同时,顺应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旅游需求,结合三大游线及沿线特色景点、文化等,大力推出自驾游、研学游、探险游、驴友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联动打造三峡主题旅游线路。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育以沿江公路和腹地陆路为依托的大三峡自驾游环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三峡故事为依托的非遗文化体验游线路,以三峡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以三峡远古文明、巫文化、巴渝文化为吸引物的科考探秘旅游线路,以三峡丰富山地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线路,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三峡研学体验旅游线路。

培育渝陕鄂区域协作线路。加快构建与陕西、湖北等大金三角区域旅游大环线,重点开拓陕西西安、安康、汉中等地,湖北宜昌、十堰、恩施、神农架等地,四川达州、广元、巴中、遂宁等地客源市场,打造三峡腹地精华游精品线路。同时,联合客源市场旅游经营主体培育西南片区精品旅游环线,同步开拓国内和境外客源市场。

(四)不断丰富旅游商品体系

围绕农特产品、工艺木雕、宁河石艺、非遗文创四大系列旅游商品体系,创意化心有宁溪”“巫溪好礼设计与推广,逐步实现旅游商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全力推进后备箱工程线上电商工程。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巫溪核心景区景点、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内容为主题,开发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坚持原创性、创新性、艺术性、实用性、便携性、市场性创意理念,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功能创新、工艺创新、工效创新,推进文化IP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一批具有巫溪特色的看得上、带得走、送得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旅游商品,形成反映巫溪地域特色文化和时尚文化的旅游商品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创旅游商品开发,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专栏44优质旅游产品供给重点项目

国家A级景区创建项目力争创成红池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5A级旅游景区,统筹推进灵巫洞、兰英大峡谷、妙峡云台峰、大宁古城、宁厂古镇、红池大峡谷等景区创建至少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徐家“一线天”、兰英挂壁天路、汉风神谷、宁厂邓家村、天元红池天谷、通城龙池村、朝阳石林、大河令牌石、中梁湖、胜利洪仙岩等景区创建至少1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建设一批旅游特色小镇红池坝春申小镇、红池康养度假小镇,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通城镇中兴村——夏布坪康养避暑旅游小镇,通城红军小镇等。

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努力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基因和品牌内涵,与现代创意和时尚生活相结合,推进石雕、刺绣、编织、木雕、木器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市场化发展,培育巫溪特色文创新产品旅游伴手礼。打造巫溪洋芋、青脆李、冬桃、茶叶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腊肉、蜂蜜、牛肉干、烤鱼底料等特色商品

















三、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大历史机遇,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政策,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景村一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推动乡村观光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积极争创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县

(一)打造特色乡旅目的地

打造重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按照一镇一品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发挥景区带动作用,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主导产业支撑有力、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农文旅融合镇。

打造一批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支持建设市级、国家级农旅融合产业园区,创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末,集中打造1520个乡村旅游示范片(点),成功创建1个全国康养度假小镇,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推出一批乡村休闲体验网红打卡地。指导有条件乡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类型多样的休闲农业景观、乡村游憩景观等,对接时代需要与市场热点、关注点,推出一批乡村休闲网红打卡地

推动乡村文化乐园建设。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加强乡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激活乡村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发展具乡情乡愁乡趣乡味的文旅业态。

(二)支持举办乡旅节事活动

支持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节事活动。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彩、冬玩雪四季主题,充分依托品牌节庆活动,做好峡郡大舞台等乡村文艺活动,继续举办好城厢镇李花节、白鹿油菜花节、朝阳镇桃花节、胜利避暑节、菱角栀子花节、蒲莲柚子采摘节、古路观峰农耕文化节等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四季有去处。活动期间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扩大市场受众,聚集人气,提高知名度。

策划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胜利文峰、田坝红池坝镇、蒲莲古路、菱角尖山、城厢通城、宁厂徐家、中梁天元、城郊环线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展精品民宿、农庄、农家乐等评选,培育特色风情、主题突出、品质高端的精品民宿(农家乐)。到2025年末,力争全县星级民宿(农家乐)达到80家。

(三)大力实施后备箱工程

促进农特产品品牌化包装。依托巫溪臻品农产品公用品牌打造,大力推广重点农特产品,包装旅游商品。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品牌推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当地特色肉禽、果蔬等产品品质,促进巫溪烤鱼、巫溪青脆李、巫溪洋芋、巫溪老鹰茶、巫溪高山老腊肉、大宁河鸡、中药材、大宁党参、巫溪秀芽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包装,快速形成拳头商品和网商俏货。

加强电商产品生产培育。重点依托‘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实施电商化、品牌化改造,推动巫溪洋芋系列加工产品、大宁河鸡、巫溪青脆李、土蜂蜜、腊肉触网,培育出23拳头网销农产品。打造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基地+城市社区”“批发市场+宅配等配送模式,支持打造电商扶贫示范网店。

(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气、通讯、电商等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服务,实施升级改造,解决“最后一公里”,打造美丽乡村、现代乡村、科技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不卫生厕所,开展村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提升村容村貌,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持续深化“厕所革命”,推进旅游厕所合理布局,提高厕所建设质量,提升厕所文明水平。对全县的农家乐、乡村酒店和民宿,开展升级改造行动,做到风貌独特、功能配套、设施完备,实行标准化验收。

专栏45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打造重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将红池坝镇与红池坝景区一体打造、整体开发,建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镇。将文峰镇、天元乡、中梁乡打造成为配套服务于红池坝景区的生态康养、旅游风情小镇、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特色镇。将宁厂、大河连片打造成大宁河巫盐文化旅游发展主轴的文旅融合风情镇。将白鹿、徐家、花台、通城打造成渝陕鄂毗邻区生态边贸与风情旅游示范乡镇。将土城、下堡打造成高山生态旅游和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红池坝镇茶山、通城镇长红村、通城镇龙池村、城厢镇酒泉村、胜利乡洪仙岩、徐家镇一线天、白鹿镇下坝、菱角镇凉水、兰英乡周家坪等打造美丽休闲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通城镇中兴村、兰英乡西安村康养度假小镇,打造通城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归原古路田园综合体、龙池五色田园等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推出一批乡村休闲体验网红打卡地将鸡心岭、兰英国际艺术谷、峡里攀岩基地、一线天、大河民主越野基地、红池风情小镇、兰英大峡谷极限运动基地、威尔逊古道、巫盐古道、挂壁天路、剪刀峰、黑草坝落叶松公路等景观景点打造为网红打卡地

四、提档升级综合配套支撑

通过内部交通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及要素支撑体系升级等多向发力、补齐短板,保障巫溪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旅游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对外交通建设。全面建成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积极融入长江三峡旅游交通一体化,全力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建设,积极推进渝东北旅游高铁环线、达开巫兴高铁、巫十铁路、巫神旅游铁路等建设。加快推进巫镇高速、巫云开高速、两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奉溪高速提质完善,全力推进巫溪通用机场、巫城高速、巫奉利高速、巫神路三期、红池坝西流溪城口道路建设。疏通大宁河航道,开通大宁古城至巫山水路航线,全力构建旅游多维度、立体化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快进快出目标。

完善县内旅游通道。根据巫溪现有交通状况,结合全域文旅项目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城景通、景景通、景内通工程,提升部分国道、省道的公路水平,改造部分乡村道路,新建部分旅游道路,完善县内交通毛细血管

合理布局旅游专线。切实强化旅游客运、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重点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适时开通巫溪至巫山机场,以及巫山、奉节高铁站和巫山港、奉节港、云阳港、万州港的旅游直通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旅行社与交通企业加强合作,逐步开通县内逍遥巫溪多日游、大宁河人文历史体验、西部生态旅游观光、东部峡谷户外探险等,以及县城至重要景区之间的旅游班车专线。

着力打造旅游风景道。推进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慢行系统等公共交通休闲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通道。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提升旅游线路沿线林相景观,打四大旅游风景道,并在重要节点建设观景摄影平台、自驾车露营基地、特色购物点和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专栏46旅游道路交通体系建设项目

巫溪县景景通索道工程:开辟缆车旅游新通道,规划建设大宁古城云台峰、夏布坪大官山、胡家垭山门黑草坝红池坝头口(天元方向)、大官山汉风神谷、西流溪团城、咸水红池坝景区多条索道。

公路景观提档升级工程:打造县城云台峰兰英大峡谷、大宁河沿线景观公路、古路文峰红池坝景区景观公路、大宁古城云台峰、田坝红池坝镇红池坝景区、花台乡妙峡、红池坝景区红池天谷中梁湖宁厂古镇等多条景观公路。

水上旅游线路打造工程:完善花台、大宁古城漂流工程,大宁古城漂流码头,灵巫洞漂流码头,妙峡峡里、白龙过江停靠观景码头,疏通大宁河航道,开通大宁古城至巫山水路航线。

县内景景通工程:拓宽升级改造县城宁厂古镇汉风神谷公路,规划建设绕城南环旅游通道、兰英乡改道工程、花台乡妙峡、兰英大峡谷花台云台峰、宁厂古镇大官山兰英大峡谷、令牌石大官山、朝阳互通朝阳石林、县城黑沟直通(循环)旅游公路,提升打造红池坝景区红池天谷中梁湖金子山庄亢谷道路景观,研究论证宁厂古镇改道、古路观峰等开放景区改道工程。

景内通工程:规划建设兰英大峡谷内循环道路、红池坝景区南环线公路、银厂坪至杜鹃花海、红池坝西流溪朝阳坪公路。

(二)有序推进旅游集散体系建设

依托巫溪重点旅游资源及交通枢纽,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交通集散点咨询服务中心+重点旅游区/乡村旅游点/商业街区游客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实现旅游咨询、投诉、换乘、自助游、团队游、购物、活动推介等复合功能。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套建设集旅游咨询、接待、预定等服务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接待点。在县城高速主出口,加快规划建设县域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在重点乡镇、客运站、码头配套建设咨询服务中心;在红池坝、大宁古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重点旅游区配套建设游客服务点,在旅游干线重要节点建设全域旅游服务站,配套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并做好维护管理。完善全域旅游标识导视系统,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专栏47旅游集散体系建设项目

巫溪县旅游集散中心:围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法庭1+3+N监管体制,打造涵盖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产品策划体验展示中心、旅游大数据服务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和综合服务基地的四中心一基地地标性城市客厅

全域旅游导视系统:在巫溪县城、奉溪高速、巫溪镇坪国道、巫溪云阳省道、巫溪红池坝等重要旅游干线布置全域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导览图、外部交通图、到点牌、温馨提示等标识标牌。

(三)推进旅游要素支撑体系升级

提档住宿接待体系。重点打造一批星级酒店、星级民宿、中高端度假酒店、商务经济型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主题民宿等中高端住宿体系,推进森林人家、盐乡民宿、巴渝民宿等民宿客栈新业态,支持发展托管公寓、汽车旅馆、自助宾馆、房车营地等新业态,形成高端+大众+特色主题的住宿体系,实现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到2025年末,力争建成五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及以上饭店达到10家。

做特美食餐饮体系。按照特色鲜明、集约布局原则,综合塑造农家餐饮、主题餐饮、休闲美食、品牌餐饮、酒店餐饮业态,深入开发烤鱼宴、土豆宴、药膳宴等本地特色菜系,积极申报中华名小吃等品牌荣誉,建立巫溪旅游必吃特色美食名录;充分发挥百道精品·十大名菜带动作用。培育夜间餐饮多元消费业态,推出风味小店、特色小吃、巫溪老店系列美食榜单,推进形成好吃街区、特色餐饮店、个性餐饮点相互补充、层次鲜明的餐饮体系。到2025年末,打造23个巫溪特色美食街区。

完善旅游购物体系。打造渝陕鄂边贸综合交易市场,推动建设大宁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一条街)、巫溪县农特产品一条街。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形成系列化、规模化、规范化旅游购物网。在巫溪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业街、重要景区点)及重要交通节点布局一批管理规范的旅游购物场所,形成主题精品店、品牌特色店、特色购物点、售卖亭、体验坊等购物体系。在重庆主城区开设巫溪农特产品专柜、进驻超市,培育壮大巫溪小店、扶贫网店等电商经营主体。组织文旅商品企业参加全国各类产销节会活动。

丰富旅游娱乐活动。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与夜间文旅娱乐项目,开发一批非遗展演与体验项目融入旅游,培育一批知名旅游节事品牌,丰富四季旅游节庆活动。加强重点旅游乡镇特色旅游村、小型剧场、主题游乐园、乡村文化乐园等项目建设。

五、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互联网+为手段,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技术赋能,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推动巫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在县城、游客中心、红池坝景区、宁厂古镇等重点文旅服务场所部署5G网络,全面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文博场所、游客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免费Wi-Fi全覆盖。推进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

(二)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

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测绘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发布游客接待量、道路通行、气象预警、节事活动等实时信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建设旅游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推进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查询、路线导航、意见反馈等功能。

(三)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

建设完善巫溪智慧全域旅游云平台,完善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国有旅游景区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化场馆、酒店、民宿等,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普及旅游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样板。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推动红池坝景区、大宁河沿线景区创建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

(四)建设一部手机游巫溪项目

进一步完善“游巫溪智慧平台”,整合大数据、5G直播、新零售、区块链等多项前沿科技,加强与国内旅游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对接,支持和规范旅游景点、酒店、农产品等开展线上营销,围绕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娱、购、养”等要素为游客提供全面、动态、贴心、个性化的一站式智慧服务。

专栏48智慧旅游建设重点项目

巫溪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发一部手机游巫溪APP或小程序,通过该程序,使游客能方便快捷查阅巫溪旅游信息,预定吃住行游相关内容,购买巫溪文旅特产。

六、推进旅游+多元融合发展

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

(一)旅游+文化融合

强化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注重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景区景点品质。加快对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等进行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场域,融入服务流程。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体现人文关怀。支持重点景区、度假区挖掘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广泛传播地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巫溪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岩精神。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工坊等文化业态植入模式,支持国有、民营文艺院团进入各旅游景区驻场演出,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通过旅游活动传播地方文化。

(二)旅游+农业融合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巫溪优美的乡土景观风貌以及养殖、瓜果、蔬菜等重点产业,以产业+文化+生态为载体,深化文旅产业与农业农村融合,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把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事体验活动等有机结合,培育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社区、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拓展现代农业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融合文创元素,品牌化包装,提升产业价值。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销售渠道。

(三)旅游+康养融合

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以巫溪优质生态资源及巫药历史背景为依托,以户外运动为重要拉动,以红池坝品牌为引领,发展巫溪大康养产业,打造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渝陕鄂川边区休闲康养基地。围绕主景区、主通道和县城,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地势条件好、具备配套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康养旅游小镇,发展高山避暑、生态运动、休闲养老、禅修养心等中高端生态康养基地项目,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大健康产业链,形成高山生态康养休闲带。

(四)旅游+水利融合

积极推动凤凰水城、文峰塘坊片区水美乡村、中梁湖旅游景区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大宁河段、柏杨河水体公园、白马公园、月亮湾公园等旅游配套设施,合理开发柏杨河、大宁河、西流溪、中梁水库等水域特色游乐项目,提高水上旅游产品体验性。畅通巫溪至巫山水上旅游环线,大力发展大宁河妙峡水域特色交通旅游,持续培育山水体验游和长江三峡游旅游精品线路。

(五)旅游+教育融合

以巫溪巫盐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展具有巫溪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重点建设以生态山水溪峡为载体的生态保护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农业科普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巫盐文化资源为载体的非遗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充分用好县博物馆、大宁盐场遗址、荆竹坝岩馆群、重庆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红池坝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等资源,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持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第五章有序推进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重庆体育1+5+1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大力培育体育产业,强化文体旅融合,努力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助力健康巫溪和体育强市建设。

一、积极促进公共体育事业发展

(一)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网络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有效供给。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馆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范围,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在上磺镇、古路镇、文峰镇、下堡镇各建1座全民健身中心,新建或改扩建能够开展球类、武术、体操、游泳、冰雪等单项或多项体育健身活动且不设固定看台的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善乡镇农民文化体育广场,增加小型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大众体育场所。加快重大赛事场馆设施建设,按照能承办国家级赛事的要求新建或改造一批场馆。

(二)提升体育供给服务能力

全面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扎实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县内各中小学体育设施在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积极推动全县所有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落实体育为民惠民行动,开展市民体质监测、中小学学生体质监测、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确保国民体质监测达标。开展健身项目培训、讲座和咨询等,普及推广科学健身知识,促进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组织开展健身志愿服务示范,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发挥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团作用,不断加强对体育协会组织的管理,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两改一建,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加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健身、竞赛、培训、旅游、购物、会展、餐饮、停车等复合经营服务。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管理体系,加大全民健身信息公开力度,为市民提供全民健身在线咨询,构建智慧体育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和普及力度,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乡镇和村社体育场地和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大量群众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群众自发开展体育健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持续举办好体彩杯系列比赛、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重大节日、重要节点的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组织开展足球、篮球、武术、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营造人人崇尚健身和自觉参与健身的浓厚氛围。支持和鼓励单项体育协会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自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本组织成员科学、文明、健康健身,不断提高健身素养。抓好职工、农民、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幼儿、青少年、青年、老年人等全人群全周期的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常态化、规模化、社会化。以健康中国为引领,组队参加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参加重庆市乃至国家级各项文体活动赛事,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对外交流,展现巫溪对外形象。

专栏51公共体育发展重点项目

巫溪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慢跑步道、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九人制足球场、儿童活动沙坑、综合用房、标准旅游公厕、地下车库、配套商业门面、地面铺装、景观小品、景观绿化、综合管沟、排洪箱涵雨污水管网等相关配套工程。

巫溪县体育场:新建体育场一座。

巫溪县两馆一宫装饰工程:巫溪县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宫装饰工程,内容包括玻璃采光顶、增强水泥纤维板、装饰构架、玻璃幕墙、座椅、钢结构网架、门窗,室内装饰和声光电及弱电智能化等设备采购,按乙级标准设计配置。

二、加快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

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和普及力度,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指导,加大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构建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和体育旅游为重点,以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场馆服务等为支撑体育服务业体系,深度开发群众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性体育服务。

(一)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业

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发展城乡居民体育健身产业,带动体育培训、文化体育产品经营、群众体育活动发展。丰富健身休闲项目。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太极拳、山地自行车、水上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棋牌、台球、游泳、钓鱼、登山、民俗体育等有市场空间、受群众欢迎、普及性广的具有消费引领性的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野营露宿、拓展训练、攀岩、滑雪等特色化运动,培育特色体育产业基地。推动足球运动发展,提高校园足球普及程度和实施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足球兴趣组织、足球学校等。以汽车摩托车、低空飞行、滑雪、马术等为重点,引入国际化经营管理理念,培育高端体育健身休闲产品,培育高端健身俱乐部,满足高端健身需求。壮大健身休闲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支持有资质的体育实体开展连锁经营。

(二)探索发展竞赛表演业

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立足市运会、青运会,着重打造柔力球、太极拳、篮球、跆拳道、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普及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体育舞蹈等,确保竞技水平稳中有升。对照市运会、青运会项目设置,立足我县竞技体育发展实际进行项目论证,通过主抓体校、学校联办、社会参与等方式筹建备战队伍,力争为重庆市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输送更多人才。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提升后备人才队伍训练成效,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创造佳绩,力争在市运会、青运会等取得较大突破。形成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巫溪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筹备高水平赛事,培育赛事品牌。立足山地优势及文化资源,积极筹备举办太极拳赛、山地自行车赛、青少年冰雪赛、非遗龙舟赛等全国性、区域性赛事活动,打造12个知名特色体育活动(赛事)品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职业体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市内乃至国内大型赛事。

开发体育赛事价值。加强对赛事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升体育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为群众提供更多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扩大体育消费。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运动员转会权等具备交易条件的体育资源公开、公平、公正流转。

创新赛事管理制度。引导规范各类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创建自主品牌赛事。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赛事原则上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办赛,逐步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广到社会主体举办的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允许赛事所有权归企业、体育协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拥有。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向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提供技术、规则、器材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协会依法合规地收取相关费用。

(三)培育壮大体育中介服务业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运作,着力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和专业人才,广泛开展中介服务。

培育体育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咨询、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其他非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服务。构建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体系,支持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参与或独立开展大型体育赛事申办、举办和商业化运作。

挖掘体育中介服务市场。拓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引导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向专业体育中介购买咨询、策划、公关、品牌管理、无形资产开发等服务。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支持学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服务活动,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培训市场经营秩序,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

三、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链

依托巫溪特色资源,重点打造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三大特色产业链。

(一)做大山地运动产业链

依托红池坝、兰英大峡谷、云台峰、阴条岭、大官山等山地资源,以登山步道、骑行道、露营地等设施为纽带,形成以山地马拉松、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等节寨活动为引领的集山地旅游、山地康养、山地运动装备销售、体育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山地运动产业链。

(二)做特水上运动产业链

依托大宁河、中梁湖、西流溪等水体资源,开展游泳、钓鱼、漂流、溪降等水上运动项目,大力塑造好长江三峡非遗龙舟竞赛特色水上运动赛事品牌,持续打造好大宁河国际漂流节。

(三)培育冰雪运动产业链

依托红池坝冰雪资源,打造以冰雪休闲体验、滑雪度假、冰雪培训、冰雪装备销售、冰雪竞技体育等于一体的中国南方最大的冰雪产业基地,建设红池坝滑雪旅游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四、强化体育+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教育研学等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体育消费新场景和创新消费模式,推动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升级。

(一)深入促进文旅体融合

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新形式,重点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积极打造市级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申报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试点),助力体育强市建设。

促进全民健身设施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和旅游休闲设施布局融合、功能融合、资源融合,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构建主客共享的体育运动新空间、新体验。引导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支持各乡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健身步道、骑行绿道等设施,支持旅游度假区、度假小镇因地制宜建设主客共享的体育公园、体育场馆等设施,促进休闲游憩和健身运动的有机融合。推进完善大宁古城凤凰镇健走步道环线(含公园)、大宁古城凤凰镇骑行道环线、红池坝云中花海骑行道环线和云台寺万步云梯登山步道建设。结合景区、风景道、旅游小镇等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基地等服务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加快推进文体旅融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红池坝国际滑雪度假村建设,完善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体育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冰雪旅游、体育旅游、会议旅游、康养度假旅游等中高端文旅体融合的旅游产品,并邀请国家及中国南方各省相关体育队来此训练竞技,提升品牌知名度。持续培育红池坝体育项目和活动品牌,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红池坝高山马拉松、冰雪节、马术比赛等体育活动。力争到2025年末,建成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和中国南方最大冰雪产业基地。在红池坝景区、兰英乡、大官山规划建设集露营、休憩、娱乐、停车、补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户外运动营地,打造威尔逊探险道、巫盐古道等主题步游道。

大力培育精品文体旅融合节赛品牌。围绕红池坝等景区,深入挖掘体育竞争市场潜力,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市场融合,注重文旅体融合,不断提高办赛质量,打造精品文体旅融合节赛品牌。持续举办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长江三峡非遗龙舟竞赛、大宁河国际漂流节、太极拳、攀岩、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活动,策划举办红池坝国际冰雪节、红池坝国际滑雪赛、巫溪山地运动节、云台峰登山节等文体旅融合节赛活动,同步争取国家级、市级片区赛事在巫溪举办,并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比赛中,丰富运动员和观众的参赛、观赛体验,实现体育节赛与旅游、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切实增强巫溪旅游关注度。

专栏52文体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红池坝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引导体育产业聚集发展,建设运动员公寓、标准体育场、综合训练场(馆)以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打造集体育赛事、休闲运动、竞技表演、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山文体旅综合体。

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建设长30千米、宽3米自行车赛道,完善补给站、防护带以及指示牌等赛道系统和配套设施等

巫溪县户外运动营地:在红池坝景区、兰英乡、大官山规划建设集露营、休憩、娱乐、停车、补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户外运动营地,配套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应急救援等设施。

文体旅融合节赛品牌: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长江三峡非遗龙舟竞赛、大宁河国际漂流节、红池坝国际冰雪节、红池坝国际滑雪赛、巫溪山地运动节、云台峰登山节等。

(二)重点推进体卫融合

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助力健康巫溪建设。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探索推广专业体育医院+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体医融合门诊+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运动健康时间银行等试点,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康复诊疗、体质监测评估、健康科普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在医疗机构完善运动处方体系,推广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开展太极拳、推拿、针灸等中医运动康复指导服务,拓展体育康复市场。

(三)加强落实体教融合

加强落实体教融合,规范和壮大体育培训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课后托管、体育活动组织等提供服务,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在青少年中普及体育技能,培养运动习惯。积极搭建落实四大体系:衔接有序的青少年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向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的采购体系;周末和冬夏令营体育赛事活动体系;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和安全监督体系,为体教融合保驾护航。

51巫溪县十四五体育重点项目分布图



第六章完善现代文体旅市场体系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推动重点文体旅项目招商引资。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并进,以红池坝、宁厂古镇、兰英大峡谷等核心资源开发为切入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吸引力强、可行性高的重点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进行精准招商。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进入巫溪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进一步做大市场基础。培育壮大县国有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公司,作为国有市场化运营实体平台公司,使之成为全县文体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导力量。

培育和扶持现有市场主体。扶持一批行业属性好、发展前景好、现有基础好的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和培育大型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鼓励企业加快改革创新。鼓励相关企业加快创建现代企业模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吸引企业和个人加入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的管理工作。

二、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加强需求侧管理,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提升巫溪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设施与环境,充分把握市场消费新蓝海。鼓励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演艺剧场、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美术馆、健身房、体育运动项目场馆等进入商圈、特色街区,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打造文化、旅游、健身、消费、社交体验新场景。提高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场所消费便利度,推广电子票、云排队、快支付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验票能力。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各类信息网络平台的文体旅传播作用,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文体旅消费数据监测体系。

活跃假日和夜间文体旅消费。加大节假日文化、旅游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举办优质特色节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商业餐饮门店、书店、影院、健身房、体育馆、景区景点延长营业时间,发展一批24小时营业点和深夜食堂,激活夜间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鼓励各区县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举办文创夜市,鼓励开展夜间跑步、骑行等全民健身活动。

推进文体旅惠民工程。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坚持常年举办巫溪文体旅消费季惠民活动,进一步激发文体旅消费市场。制定景区门票减免等吸引外地游客优惠政策,出台面向山东、渝中等帮扶地区游客的旅游优惠政策。

三、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推动数字科技技术在文体旅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着力推进传统文体旅产业数字化进程。推进5G、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体旅产业相关业态中的深度应用。

科技产品丰富内容。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内容,开成高科技艺术表演、高科技娱乐产品、VR/AR虚拟旅游、云赛事等新型文体旅体验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书屋、数字景区、数字健身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文体旅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强化新技术、新材料等在文化、旅游和体育装备制造中的应用,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装备技术提升与渗透融合,丰富文体旅新业态。

智能服务创新体验。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推动巫溪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体育服务水平。打造文体旅服务云平台,将巫溪文化、旅游和体育资源与服务整合打通。支持和鼓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放性文化单位和文化场所,以及旅游景区、度假区、主题游乐园、宾馆饭店、体育馆、健身房等使用智能服务机器人。

数字管理提质增效。推进数字技术与行业管理融合,提升行业治理效率、服务水平。推动城市、景区、酒店、旅行社、文博机构、体育场馆、乡村旅游点等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管理与服务奠定基础。强化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为文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四、提升市场治理能力

结合新发展阶段内外环境的变化,着力强化文体旅市场监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和体育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文体旅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结合行政权力清单,推进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探索文体旅行政执法的方式和程序,实施市场主体分类管理,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加强市场执法力度。完善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督导文化、景区、体育等经营场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切实抓好行业综合安全监管,全面压实企业主体、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黑车”“黑导、盗版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和体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制定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信用评价规范,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定市场主体红黑榜和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制度,优化文体旅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投诉,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五、强化市场营销推广

持续打好品牌营销、活动营销、智慧营销等组合拳,持续提升巫溪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整体文旅形象。充分挖掘巫溪文旅魅力,打造特色品牌产品、营造良好文旅氛围,打造慢巫溪、快逍遥旅游形象,唱响逍遥巫溪系列旅游品牌,并围绕总体品牌形象,形成子品牌。创意策划推出巫溪文旅专题片、主题歌、影视作品、书籍刊物,高标准制作文旅指南、折页、地图等宣传品,精准投放县内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景点)、民宿、文化场馆等单位,展现巫溪文旅新面貌。围绕巫溪文旅品牌建设,持续举办艺术家采风、微电影创作、网红达人打卡等活动,并将其纳入全县对外宣传工作计划,作为全县公务出访、招商引资等活动推介内容,提升巫溪文旅整体形象。

常态化的节庆赛事。以活动为抓手,以媒体为联动,创新策划节事活动营销。加强文旅节会的创新策划,植入地域文化,丰富体验项目,打造文旅节赛品牌,持续举办巫溪非遗龙舟赛、红池坝文化旅游节、大宁河国际漂流赛、红池坝山地自行车大赛等节赛活动,策划举办红池坝国际冰雪节三峡屋脊徒步探险拉练、红池坝研学夏令营等活动,增强吸引力,扩大巫溪文旅知名度。

线上线下全面联动。完善旅游宣传联动机制,形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媒体全方位联动营销推广,达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增强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作用。充分利用高铁节点、市内轻轨、高速路牌、公交站台等线下宣传平台,持续加大与知名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直播平台、短视频发布平台等线上媒体开展宣传合作,切实唱响巫溪旅游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市内外各类大型推介、展销活动,积极参与三峡一体化整体宣传,推进与渝东北地区联动宣传。持续深化与吉林、山东泰安、渝中区等对口支援地以及其他区域旅游联盟营销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积极争取电影和电视剧拍摄合作,通过场景植入、实景拍摄等,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制定多样化、区域化营销政策,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巫溪各旅游景区大数据,精准把握用户画像,释放巫溪旅游资源最大影响力,让营销更有针对性。打造巫溪旅行APP或小程序,从自助预订、行程规划,到目的地智能导览系统,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巫溪

第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全县形成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抓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的发展局面。建立完善与文旅融合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形成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完善高规格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目标管理制、责任交办制、督办问责制、绩效考评制,及时协调解决文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文旅专家顾问咨询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每年1500万元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旅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公共服务、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文旅发展工作。积极策划包装旅游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市级重点投资项目库,努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债券、基金、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涉农)整合、对口帮扶协作等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制定出台文旅项目招商优惠、文旅产业发展扶持等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文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大项目用地保障。加强文体事业建设用地规划、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文化、体育、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文体事业倾斜,确保文体建设用地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旅项目。支持采用点状供地等方式,灵活解决文旅项目建设用地。鼓励企业采取依法流转、租赁或有偿转让等方式取得文旅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山林和土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多层次文旅人才队伍建设。要着力引进策划、管理、营销、文创等高素质领军型文旅人才,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创意策划、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推广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

建立全面的文旅人才培育机制。鼓励相关管理部门和文旅企业开展与国内、市内著名旅游院校合作,建立文旅人才培训基地试点基地。设立文旅课堂,加强政府、企业与学院的人才联合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搭建旅游人才服务平台。

发挥专业人才的力量。坚持专业队伍的选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聘请国际国内顶尖旅游团队或个人担任旅游发展顾问,加强与旅游科研单位、旅游高等院校、规划单位的合作,为全县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湿地和重点湖库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田土绿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态与环境的提升和改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并重,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守护好生态家园。

树立新的资源观和节约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旅游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旅游区内的污水、烟尘、垃圾等的处理设施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规范建设施工行为。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全面实施公共节能工程,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让绿色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五、落实节水评价制度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认真执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履行涉水文旅规划和项目审批节水评价制度,保证文旅规划和建设项目科学合理取用水,做好涉水文旅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节水评价、登记备案、汇总报送等工作。在涉水文旅规划和建设项目现有前期工作中突出节水的优先地位,强化规划制定、建设项目立项、取水许可中节水有关内容和要求;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合理确定规划和建设项目用水规模和结构,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总量红线范围内;推动提高用水效率,借鉴参考国内同类地区先进用水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评价标准,促使规划和建设项目高效用水;规范文本编制和严格审查把关,充分论证各类用水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从严叫停节水评价不通过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认真及时做好已经或正在开展节水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包括区县本级以及国家、市级项目)节水评价登记台账,落实专人填报《节水评价登记台账表》和《节水评价登记表》。

六、强化工作督查考核

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完善考核机制。组建县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遇到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事项可随时召开会议。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全方位跟踪、全过程调度,实行月调度、月督导、月排名、月通报四个一制度,总结典型,发现问题,严肃问责。把文旅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委对相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坚持项目化推进,开展专题督导,凝聚推进文旅发展的合力。加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统计工作,为加快巫溪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