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民生
“脸巴儿”王运林:从网红到创业先锋的华丽蜕变
日期:2025-02-18

在巫溪,说起“脸巴儿”,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爆笑巫溪’中那个胖乎乎,一天穿个旧衣服,含个旱烟袋的老头嘛。”大多数人都这么说。

▲王运林在工作室剪辑视频。记者 翁鑫/摄

其实,“脸巴儿”不仅不老,而且还很年轻。大多数人所说的“脸巴儿”,也只是他在短视频中的艺名,这个艺名,已经是巫溪自媒体知名IP。

从一名混凝土搅拌工,到知名网红,他的创业之路,堪称短视频时代背后的一个传奇。

偶然转身  “搅拌工人”变身“草根网红”

有些人,总是一不留神就实现了华丽转身。有些故事,总是在不经意中就成为了传奇。

“脸巴儿”本名王运林,1993年出生在文峰镇的一个小村庄,高中毕业后去到河北当起了一名搅拌工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处群山之中的文峰镇,略显沉寂。

大片田地之中,零星散落的土坯房、蜿蜒的田间小道、辛勤耕作的农民,组成了全部风景。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少年王运林留下了无数纯真的笑声,也记住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些,都成了现如今创作的源泉。

2016年底,在河北打工的王运林回老家结婚,原计划办完婚礼继续外出,但无巧不成书,他终因工地开工延期没能成行。

留在老家怎么办?王运林开始思考出路。彼时,短视频尚未全面兴起,但在外闯荡的他早就留了心。原来,他在打工期间曾为一家自媒体创作过一首歌曲,阅读量超10万,他也因此得到了第一笔自媒体工作收入。

“既然可以帮别个干?我啷个不自己干?”他想。

“几个本村的无业青年组成的草台班子,5000元购买的二手相机,一台电脑,那是我们当时的全部家当。”现在说起这些,他直言寒酸。

▲爆笑剧拍摄中。受访者 供图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硬是拖着几个儿时的伙伴,开始了艰苦创业之路。表兄弟张永艺名“张漂亮”,小舅子杜贤晓艺名“陈西就”,他自己就叫“脸巴儿”。

第一次拍摄是在老家的青石板路上,他裹着旧棉袄在满是冰碴子的田埂上追一头倔强的老黄牛。村民们指指点点:“这娃儿不去打工,整天拍牛拍羊,怕不是魔怔了?”但王运林全当没听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那时的王运林不会想到,这头被他拍进《我凭本事要回来的牛》的老牛,会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波澜。没有剧本,没有灯光,视频里,张永操着巫溪土话和邻居“扯皮”:“牛吃了你家三棵白菜,我赔五棵行不?”粗糙的画面却让网友直呼“真实”,视频意外斩获10万播放量,一夜涨粉1500人。

2018年,短视频的浪潮席卷而来。王运林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扩充了队伍,先后把同村的村民张光和(“光头和”)等人引入了团队。

同年中秋,王运林团队蹲在玉米地里拍摄的《摸秋不算偷》突然爆红——视频中“光头和”扯着嗓子训斥偷菜青年:“摸秋是讨彩头,不是当土匪!”这条讽刺陋习的巫溪方言短剧点击量突破10万+。

随着团队壮大,效率提升,他们的短视频更新频率也高了,“爆笑巫溪”公众号、抖音号火了,他们的每期视频阅读量基本都能达到30万+。“爆笑巫溪”的影响力从巫溪走到了邻省湖北、陕西,衍生出“爆笑巫山”“爆笑恩施”等自媒体号,更因为巫溪外出人口较多,“爆笑巫溪”的粉丝覆盖到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几个原本藉藉无名的毛头小子,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网络红人”,还有很多网友守在手机前等他们的视频定时更新。

硬核“土味”  “草根网红”变身正能量“自媒体IP”

账号火了,压力随之而来。“必须互动,回应网友的问题,我们是方言剧嘛。”管理评论区,王运林都是自己上手,几年摸索下来,他逐渐成为了短视频行业的“专家”。

“听到乡音,眼泪唰地就下来了。”在许多留言中,这条对他的触动最大,王运林坦言:“低头走路时难以抬头望天,容易迷失方向,但这两句留言让我笃定了一些想法。”

“用笑声传递正能量”才是短视频的灵魂,他为自己的团队定下了创作的基调。

寻找创作灵感时,王运林经常和团队成员们蹲守在村口的梧桐树下,观察着来来往往的村民。一次,一位大爷扛着锄头,慢悠悠地从田间归来,边走边抱怨:“又要去吃酒,人情(钱)还是借来的”。王运林脑海中立刻构思出一个以讽刺“无事酒”为主题的剧情。

塑造人物形象时,他依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让赶场时顺走邻家玉米的“张漂亮”,偷摘柑橘被狗追的“陈西就”,在相亲时紧张得打翻茶碗的“波儿客”......成为了巫溪百姓心中的“熟人”。

拍摄农忙场景时,正值酷暑,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尽管烈日晒得他们皮肤发红,汗水模糊了双眼,手臂被麦芒划得生疼,他们依旧咬牙坚持......

▲王运林在现场查看拍摄效果。受访者 供图

作为颇有影响力的本地“网红”,王运林深知责任重大。一场场即兴短剧,既是笑料,更让群众在快乐中收获了警示。

讽刺“无事酒”的视频让大摆宴席的村民主动退订酒席;留守儿童题材短剧《等风来》令百万网友“笑着点进来,哭着分享出去”。2020年与巫溪网信办合作的网络安全方言说唱,次日便被菜市场商贩传唱。《懒汉脱贫》斩获全市党员教育片一等奖,用幽默撕开扶贫难题的切口。“我们不做鸡汤,只炖‘砣砣肉’(巫溪方言:扎实的内容)。”王运林说。

不忘初心   “自媒体IP”变身“电商达人”

时间一晃来到2022年,已深耕自媒体6年之久的王运林有了新的思考。

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如潮水,来的迅猛,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紧盯农村题材的自媒体博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下步怎么办?”他常常问自己。

2022年,巫溪电商产业园落成。正在王运林迷惑之时,产业园负责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向王运林介绍,其实早在2016年,巫溪就成功创建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如今,正好缺少王运林这样的网络达人参与进来。王运林想,既能通过直播带货为公司增加收入,又能帮助藏在深闺的巫溪特色农产品打开线上销路,带动农民增收,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当年8月,“脸巴儿”再次上线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从短视频走进了带货直播间。

首次直播,就是在巫溪县电商产业园里。王运林手拿巫溪老鹰茶,对着手机镜头介绍着,他的手微微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但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详细地讲述着老鹰茶的采摘标准、制作工艺、口感等。起初,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寥寥无几,可他没有丝毫气馁,依旧热情地回答着网友们的每一个问题,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

随着直播场次地增加,王运林逐渐有了自己的节奏,“相传受伤的老鹰啄食茶叶后痊愈,因此得名,每一片茶叶都带着秦巴山脉的灵气......”说起老鹰茶的历史文化,他信手拈来,不知不觉间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互动提问。

那一次,他成交了1000多单,实现销售额6万余元。首战告捷,他信心大增,开始组建直播团队、开设账号、寻求优质货源,在为巫溪老百姓销售农产品的同时,也在直播间树立起只卖好产品的信用丰碑。

网络直播带货是打通网络与现实的桥梁。“为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提供货真价实的好产品是我们的宗旨。”王运林说,巫溪人的善良教会了他做人,他不敢砸厚德巫溪的牌子。

有了善良为信条,许多事情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两年间,王运林团队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直播电商节、文旅消费节等活动为窗口,将巫溪老鹰茶、牛肉干、土豆片等农特产品从深山推向全国。截至2025年春节,王运林累计助农销售额超1200万元。

“流量是一把火,能取暖也能烧身。我们选择用它点亮农村,而不是赚快钱。”王运林说。

王运林与“爆笑巫溪”的故事,是乡村振兴浪潮中一个鲜活的注脚。从“搅拌工人”到“电商达人”,王运林用八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最炽热的火种,往往藏在最朴实的泥土里。

▲“爆笑巫溪”演员正在对戏。受访者 供图

王运林的创业之路没有逆袭脚本,只有对土地的笨拙深情。他的镜头里,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方言里的狡黠、腊肉炕上的炊烟,以及一群青年用笑声“点亮”故乡的赤子之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