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巫溪县召开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该县通过“分级管理、分类治理、分期推进”的创新路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治理答卷。
2024年,巫溪县累计完成61条、13.8353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直接惠及6.5万群众,成功跻身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17条重点水体纳入国家级试点。这场以水为媒的生态革命,让昔日“臭水沟”变身“风景线”,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山区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
高位统筹构建治理体系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攻坚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巫溪县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号工程”,构建起“县级统筹、环保调度、乡镇实施、村组落实、村民受益、第三方服务”的六位一体治理网络。巫溪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担任清零工作专班组长,联合各部门领导组建攻坚指挥部,召开专题推进会,形成“高位谋划、高效推动、合力攻坚”的联动机制。
为确保治理精准落地,巫溪县创新实施“双轨督导”模式:一方面聘请专业机构全程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规范关;另一方面建立“周调度+日通报”机制,专班成员每周深入乡镇黑臭水体治理情况进行督促指导,乡镇层面实行“日调度”紧盯工期,解决施工难题,推动项目完工。在资金管理上,实现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同步,高质高效推进试点项目工程建设,确保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系统治理实现水清岸绿 生态红利惠及万千百姓
巫溪县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维治理,打出了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据统计,在控源截污环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座、资源化利用设施1座,配套铺设49016米污水管网,整修7698米生态沟渠,建成61座化粪池,实现农村污水全收集;在清淤疏浚阶段,累计清除4.8万立方米底泥和2679立方米陈年垃圾,相当于清理出15个标准游泳池容量的污染源;生态修复工程则通过2247平方米湿地植被、621米生态护岸等绿色设施,重构水体自净能力。
这场“水下地上”协同治理的实践,带来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现场核查,老百姓问卷方式及监测数据显示,61条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入河污染物大量削减,大宁河、梅溪河等长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
“上磺镇已经成为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了。”“孩子们可以在这儿玩耍嬉戏,老人们可以悠闲地聊天下棋。”村民们对治理后的水库赞不绝口。上磺镇寨沟水库通过生态步道、亲水平台建设,将曾经的臭水塘打造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文峰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每年将12万立方米达标排放的生活污水转化为生态补水,破解了高山地区冬季缺水难题。
目前,60余个村庄实现提“颜”增“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人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较大转变,周边区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周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累计受益群众6.5万余人。
创新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数字赋能护航碧水长流
2025年,为确保“治理一条、见效一条、长治一条”,巫溪县构建起“运维一体化、监管数智化、管理多元化”的长效管护体系。在运维保障上,将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业公司运维+镇村日常巡查+部门联合督查”的闭环机制。
科技赋能成为监管新利器。巫溪县在已治理水体划定电子围栏,安装智能摄像头开启语音警示,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同时,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制考核体系,明确乡镇河长每月巡查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查一次,巡河记录实时上传APP平台,形成“发现——上报——处置”的快速响应链条。据悉,所有黑臭水体已配备保洁员,确保每条水体都有人管、有人护。
如今,巫溪县正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力争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向“长治久清”的跨越升级,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