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民生
谭毓全:从大巴山走向京城的“社区匠人”——一位巫溪汉子的理发人生
日期:2025-05-14

五月的晨光穿过北京市西城区教场口街9号院的隆德理发店,在镜面上折射出细碎光斑。50岁的谭毓全正仔细擦拭着每寸镜面,银质剪刀泛着温润的光……从大巴山深处到京城胡同,这个动作他重复了三十多年,剪刀剪过35万人次发梢。

砺志习艺:剪刀上的突围

1974年9月出生于重庆巫溪县峰灵镇的谭毓全,自幼懂得“手艺立身”的道理。

中学时期,为了赚取学杂费,他便利用假期学习理发,从此与理发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他背着简易理发箱走街串户,一毛五分钱一次的理发服务,既为乡亲们带去清爽,也为自己攒下人生第一笔希望基金。

1991年10月,年仅17岁的谭毓全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在一家理发店当起了学徒。

谭毓全为社区居民剪头发。记者 唐晓洪/摄

初到北京的日子刻骨铭心:为了维持生计,他白天在理发店刻苦学艺当学徒,晚上还兼职饭店洗碗工、医院护工,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闲。最困难时,即便每天只吃一顿饭,他始终坚信“手艺人饿肚子也不能饿手艺”。

转机出现在1992年,谭毓全报名参加了当地美容美发学校的理发培训,并顺利拿到合格证。随后,他开始在街边支起简易理发摊,一张合格证、一把剪刀、一张凳子,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尽管每次理发仅收费五毛钱,一天下来收入微薄,但他对待每一位顾客都一丝不苟。

凭借扎实的手艺,谭毓全很快被德外大井市场的一位理发店老板看中,将他招至店内工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干活格外卖力,粗活杂活抢着干。出色的表现也引起了同一条街兴隆发屋老板的注意,对方以近4倍的高薪将他聘走。

在这期间,妻子廖柏荣也来到北京,与谭毓全在同一家店学习理发。二人相互鼓励、彼此扶持,即便蜗居在12平方米的铁皮棚,寒冬里理发手上冻出裂口,也没有打消要留在北京打拼的念头。

创业维艰:迁徙中的匠心

1997年,夫妇俩租下兴隆发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也经历着十余年艰难的“迁徙式创业”。

夫妇俩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为给孩子创造更舒适的成长环境,他们在附近租下一套宽敞明亮的套房。这份新的责任,激励着夫妇俩为未来全力以赴。

为增加收入,夫妇俩在隔壁社区又开设了一家店面,主要由妻子廖柏荣负责经营。

廖柏荣为顾客理发。记者 唐晓洪/摄

此后十余年间,受城市建设拆迁等因素影响,两家理发店历经多次搬迁。夫妇俩带着襁褓中的儿子从人定湖公园西门到弘慈巷,从简陋的铁皮棚到阴冷的地下室,他们在困境始终没有放弃,带着理发店和家人一次次重新开始。

付出总有回报,接下来的几年里,凭借精湛的手艺,谭毓全、廖柏荣在北京市理发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名气越来越大。此后,他们陆续收到多家单位的理发服务聘请,小店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生意愈发红火,服务点拓展至6个。

30多年挪了不少地方,但始终没离开德胜。对于谭毓全,这儿不仅是他的“大本营”,更是他的“家”。

反哺邻里:剪刀里的温情

在德胜,许多居民都是谭毓全的“铁粉”,几代人都在这里剪发。而自己也从“小谭”,成了“老谭”。

这份深厚的情谊,源于谭毓全对这片土地的感恩。他总说,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德胜人的帮扶。初到北京时,有热心居民塞给他热腾腾的饭菜,寒冬里送来厚实的棉衣;孩子年幼无人照料时,邻居们主动帮忙送饭、照看。这些点滴温暖,都被他牢记在心。

父亲谭国宴常对他说,人要记得别人的好,有能力了就多帮衬。两个哥哥踏实做事、热心助人的模样,也让他明白,回馈是做人的本分。

投桃报李,谭毓全将这份感恩化作行动。他的理发店收费亲民,多年来坚持不涨价,还总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经常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在社区里,“小谭”的口碑口口相传。5号楼的张阿姨即便住进养老院,每次理发都要特意回来找他:“小谭剪得细致,几十年了,换别人还真不习惯。”90岁的贾福珍老人从1994年谭毓全当学徒时就成了常客,提起他赞不绝口:“手艺好、态度好,我们就信得过他!”

谭毓全上门为老人理发。记者 唐晓洪/摄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谭毓全更是有求必应。他背起工具箱上门服务,收费比店里还低,遇到困难家庭干脆分文不收。居民王凤霞的母亲91岁高龄卧床不起,他连续三年风雨无阻地上门;李燕宁的母亲因病无法出门,他不仅上门服务,还主动降低收费。

除了日常服务,谭毓全夫妇还积极投身公益,成了社区里的“公益明星”。每逢社区活动,他们的理发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居民李金焕感叹:“做公益又费时间又少挣钱,可他们从不计较,一直耐心给老人剪发。”这份坚持,让夫妇俩先后获得北京市及西城区“孝星”“德胜好人”等荣誉。德外大街东社区党委书记董钢说:“社区老人多,谭师傅一家手艺好、心肠热,大伙儿都念着他们的好!”

时光剪影:不退休的匠魂

谭毓全微信起名为“战神”,自认为是工作狂,一周七天都在岗。正如父亲对他性格的评价:“犟得很,要做就做到底。”为了服务好每一位顾客,他细心规划每个服务点的时间,认真记录每位顾客的需求,无论酷暑严寒都准时赴约。

“当年离乡时母亲塞给我一把桃木梳,说‘手艺人靠的是口碑’”。谭毓全轻抚着镜前那把磨得发亮的旧梳子,目光如炬。

谭毓全、廖柏荣参加理发比赛、公益服务所获荣誉。记者 唐晓洪/摄

暮色中,隆德理发店的灯箱亮起暖光。谭毓全用布满老茧的手擦拭镜面,这些因常年握剪刀留下的印记,见证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守。曾经,他和妻子边创业边带孩子,如今孩子们长大成人,他却依旧保持着清晨七点半出门上班的习惯,将理发镜擦得锃亮。谭毓全扎根德胜三十载,用一把剪刀、一颗匠心,镌刻出温暖人心。

刘庚华因理发与谭毓全结缘并成为至交好友,他评价:“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谭毓全用三十多年深耕理发行业,以精湛技艺和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认可,正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他吃了不少苦,如今他所收获的一切,全靠自己打拼而来。”提起谭毓全,千里之外的巫溪县峰灵镇堰坪村,母亲徐云碧一边擦拭着儿孙们的照片,一边满是心疼与骄傲。

暮色渐沉,教场口街的霓虹次第亮起。谭毓全将最后一把剪刀收入消毒柜,柜门上映出的身影越来越壮。三十载光阴流转,唯有一尘不染的镜面始终如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