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漫步重庆,青山绿水间,葱茏翠色与鸟语花香交织,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的坚实支撑。修订后的《森林法》自2020年7月1日施行以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在重庆落地生根,催生出众多绿色故事,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法治护航:为绿色瑰宝撑起“保护伞”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条岭,护林员朱应喜每日穿梭于原始森林,对山径和珍稀树木如数家珍。《森林法》的实施,如同一场及时雨,让他的护林工作有了坚实的法律后盾。“每棵树都受法律保护,责任虽重,但心里踏实。”朱应喜质朴的话语,满是对法治护航的认可。
法治的力量既体现在护林员的日常坚守中,也闪耀于科技与法律的深度融合。
在巫溪县蒲莲镇兴鹿村,一株千年“老鹰茶树”在科技与法治庇护下焕发生机。树干上的传感器实时传输湿度、虫害等数据,让林业局专家能每周远程“问诊”。去年夏天,系统警报显示树木水分异常,林长迅速协调消防车送来“应急灌溉水源”。“要是过去,等发现叶子发黄就来不及了。”蒲莲镇兴鹿村党支部书记张锡安感慨,“现在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古树,镇里还专门成立护树队。”
巫溪老鹰茶古树。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系列变革举措源于《森林法》中的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条款,其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破坏古树名木、珍贵树木及其自然生存环境的行为”。目前,重庆已建成2个智能化监测示范站点,实现古树名木数字化管护。未来,科研团队将持续升级智能监测系统,在老鹰茶古树群等重点区域建设“智慧大脑”管理平台,构建全天候、多维度的动态监测体系。
分类经营:点燃绿色经济“新引擎”
如果说科技是守护“绿色遗产”的坚固盾牌,那么制度创新则是激活“绿色经济”的强大引擎。
为更好地守护生态资源,推动黄连特色产业实现良性发展,近年来,石柱县积极创新,大力推广和应用“林连互利共生”新模式,统筹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
《森林法》第六章专章对经营管理作出规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科学利用、采伐管理等明确路径、指明方向。在此政策引导下,重庆积极探索,成功推出“林药”“林菌”“林蜂”等23种复合经营模式,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镇依托“石柱智慧林长”平台,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精准划定林地种植范围,建立“一申报、两审批、两监管”机制,实现林下种植全流程闭环管理,让生态资源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司法创新:筑牢绿色生态“防护墙”
法律体系犹如精密的生态系统,各部门协同运转,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森林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组成“监管+惩处”组合拳,震慑破坏生态违法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联动,保障生态权益。
在铜梁区双碾林场的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香樟、桢楠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得益于铜梁区协同推进的“林长+检察长+山林警长”工作机制。“过去我不懂法,砍树赚钱,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不仅被罚款,还要在‘法治教育基地’当讲解员。”曾因非法砍伐林木被处罚的李先生表示,如今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员。
“这种‘违法担责+生态修复+法治教育’的复合型司法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森林法》与刑事、民事法律的衔接,体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方向。”
与此同时,各地司法实践亮点频现,梁平区让破坏林木的当事人在“法治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江津区让非法占用林地的企业主成为义务植树活动的“明星讲师”。这些创新实践让法律条文生动落地,既彰显法治威严,又唤醒生态良知,是《森林法》“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专章的生动体现。
据悉,自2021年起,重庆市林业局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加强协同协作,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及林法协作机制,联合印发《重庆市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等系列文件,为涉林执法办案提供制度保障。全市查处的林业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数量逐年递减,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全民参与:共绘绿色家园“新蓝图”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森林法》第十条将植树节写入法律,为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提供法律保障。重庆市林业局迅速响应,组织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掀起全民参与绿色行动的热潮。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市林业局供图
6月26日,刚结束考试的刘子渝迫不及待地来到北碚区马鞍溪湿地公园,看望他和父母去年3月种下的小树苗。“考完试就想来看看它有没有茁壮成长。”刘子渝说,他们种下的小树苗受《森林法》第四十二条保护,“《森林法》就像一棵看不见却很‘重要的树’,默默守护着一切。”刘子渝的故事只是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的一个缩影,却生动展现了市民对绿色家园的热爱与行动。
为方便市民参与义务植树,“十四五”以来,重庆市林业局积极创新,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线上活动3636个,参与人次达6000万余,折算植树量超2亿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市民对绿色家园的美好向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态环境的关爱。而这一切,正是《森林法》中“植树节”和“加强普法宣传”要求的生动实践。
从阴条岭原始森林到城市公园绿地,从千年古树到少年新苗,修订后的《森林法》实施五年来,不仅助力重庆森林覆盖率超过55%,更推动形成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完整法治生态链。正如林业专家所言:“重庆实践证明,当法律长出‘生态牙齿’,绿色发展的根基就会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