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巫云开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118.6公里的交通大动脉,成为渝东北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而在巫溪朝阳镇汾水河上,三座大桥并肩而立,同框的画面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诉说着巫溪交通从艰难突围到飞速发展的不凡历程。
巫溪朝阳镇汾水河上,三座大桥并肩而立。
家住朝阳镇绿坪村的村民李大清今年已经92岁了,是汾水河上三座桥的见证者,回忆起以前还未修建桥梁时的情景,他用了几句绕口令“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前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生动地描述了过去当地交通不便的状况。
多年以前,当地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村民们都渴望能够搭建一座桥,连接起汾水河的两岸。
汾水河上的第一座桥。
1977年,汾水河上第一座桥建成,位于省道S102渝巫路,是一座单跨石拱桥,虽然“身板”小巧,却是巫溪通往万州、重庆中心城区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前往中岗乡(现红池坝镇)的主要通道,它的建成,结束了当地群众“望河兴叹”、出行不便的历史,让巫溪与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李大清感慨道:“以前洋芋多了没用,交通不便不好卖,现在洋芋一出来就拉走了,交通太重要了。”
李大清和刘远生在汾水河的第二座大桥上。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长。2007年,第二座汾水河大桥应运而生。这座桥修建时因技术、经费等问题,历经7年才通车。
据朝阳镇绿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远生介绍,当时技术和设备落后,很多工作都靠人工,在陡崖上施工更是困难重重。它比一桥更为高大,跨度更大,桥拱两边增设了十多根桥柱以分解桥面承重力,承载能力大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见证了巫溪路网扩容的发展活力。此时,依托交通改善,当地的农产品开始走出大山,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巫云开高速,汾水河的第三座大桥。
如今,巫云开高速通车,第三座汾水河大桥作为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桥长730余米,桥面与汾水河高差达113米,它的建成,彻底打通了当地的交通瓶颈。
巫云开高速通车后,巫溪至开州的车程从150分钟缩短至90分钟左右,极大改善了沿线300多万人民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沿线的文峰互通、朝阳互通和红池坝开放式服务区,更是为当地人出山和游客进来提供了有力支撑。沿线乡镇依托高速路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巫溪县朝阳镇镇长杨锋表示,高速公路的贯通不仅改善了镇里的交通条件,还将在促进产业联动、推动产业升级、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镇里将依托朝阳石林、汾水河峡谷、朝阳洞等特色旅游资源,坚定不移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今,汾水河三桥同框,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守望着各自的道路和时代。而这三座桥,也用各自的叙事,和各自承担的使命,让群山能够牵手连成“天路”,让巫溪的乡村振兴一“路”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