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民生
【根在巫溪·追梦天下】贺文庆:从巫溪山水间走来,以画笔勾勒理想人生
日期:2025-07-14

7月的北京,天朗气清。记者在位于朝阳区一间宽敞明亮的画室里看到,贺文庆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画架上,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已显雏形,乡村少女、潺潺溪水、葱郁竹林等元素,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画室四周摆放着收藏家预定的作品,无一例外都以乡村少女作为主体。这些画作,不仅是贺文庆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承载着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对纯真年代的追忆。

正在创作的贺文庆。记者 唐晓洪/摄

1970年,贺文庆出生于重庆巫溪县。贺文庆回忆,儿时的乡野生活,碧绿的河水、青翠的山林、田间的少女,如烙印般刻在他的骨子里。巫溪山水的净润,造就了他质朴、深秀的灵魂和人格,也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这份记忆在他的画作中化作“淡淡的忧愁”,赋予作品独特的印记。数十年来,他以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为当代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添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贺文庆对“水”情有独钟,他说:“有水才有灵气。”这“水”不仅存在于他的画作中,也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周末,他会带孩子去郊区玩水;假期,一家人偶尔会赴海边游玩。去年夏天,他还特意带孩子重游巫溪红池坝、大宁古城、宁厂盐泉等地,“想让孩子看看我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

贺文庆笔下的少女形象质朴纯真,身着传统服饰,或置身广袤田野,或静立静谧树林,或依傍涓涓溪水,举手投足间尽显灵动之美。这些画作仿佛带着巴渝大地的烟火气息,能让观者和他一起去寻找故乡,他为之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左一)贺文庆作品《风吹进了梦的边缘》 创作时间:2009年。(右一)贺文庆作品《庭院深深》 创作时间:2010年。

一位学者曾评价,贺文庆的作品所呈现的遥远乡愁、低徊怅惘、纯真容颜、温暖田园,那些雏菊一样娇嫩的眼神……并非“此情可待成追忆”,而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他在画布上展现的从来不是观察到的现实世界,而是关于人性与生存的一种理想、一种设计、一种愿望。贺文庆自己也表示:“这些画是对过去纯真年代的回望,也是现实中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回望贺文庆的艺术之旅,哪有什么坦途?生活给予他的艰辛,不是方便面、馒头、开水煮白菜,也不是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书桌后转不过身的出租屋,而是一种寻梦路上的失落和找不到方向感的迷茫……    

1993年,他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在家乡重庆万州区工作了两年;1995年他离开体制内安稳的生活,辞职到北京成了一个“北漂”。

初到北京时,正赶上北京的冬天,记忆中那一年特别冷。

他租住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一间破旧的小平房里,作为南方人的他不会生火取暖,每天骑着二手自行车回家,路上都特别担心炉子里的蜂窝煤灭了。他常去邻居——一对河南来京收破烂的小夫妻家换燃煤。邻居对他特别客气,每次还会倒热水给他喝,北漂的第一个新年,还一起守着收破烂得来的黑白电视机跨年看春晚。

贺文庆说自己是幸运的。考研两次,虽然专业成绩拿过全国第一,但英语都未通过。幸得当时先生爱才,破例录取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研修班学习,得以受教于油画领域耳熟能详的大家。

在先生们的提携帮助下,1997年,他的一张小尺幅作品被当时亚洲最好的画廊之一——香港少励画廊以一万港币收藏。得到鼓励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大陆、港台,以及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收藏家和专业机构的视野。

如今,贺文庆在画坛颇具名气。

随着时代发展,曾经的故乡已发生巨大变化。贺文庆通过画笔,将内心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融入画作,他在画布上呈现的,是他自己内在的一片净土,和对灵魂纯净的美好渴望。

从巴山渝水间走来,贺文庆的艺术历程,是从巫溪走向世界的逐梦之旅,也是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与主流艺术融合共生的生动实践。

他用画笔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于心灵最深处,生长于纯粹的坚守。

采访最后,他很真诚地说,作为一个游子,对家乡就一个祝愿:越来越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