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现场复核在即,县创建办、县生态环境局已完成典型事迹材料、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创建资料网上申报,以及重点线路第一次现场督导。目前正在组织各责任单位准备现场复核、资料答疑、督促重点线路问题整改等工作。现将我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典型事迹材料予以印发,供参阅。
重庆市巫溪县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典型事迹
巫溪,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南麓,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水资源涵养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巫溪县依托特有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严守绿水青山,又筑梦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林草资源大县 建设“绿色银行”
一度时期,巫溪森林面积曾锐减至52.3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8.67%。自改革开放以来,巫溪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保护与培育并重,创造了辉煌的林业发展史。截止2022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30572.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12%,森林面积282340.96公顷,草地面积4117.73公顷,林地面积498.8万亩,林草覆盖率为71.16%,林木绿化率82.98%,活林木蓄积1470万立方米,全县可用以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森林面积达到19.481万亩(已出售4.119万亩),一跃成为全市林草资源第一大县。
一、织密“林防线”。一是巩固存量。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原则,引导督促非煤露天矿山依法履行植被恢复义务;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实施“建新未拆旧”专项行动,通过退耕还林、土地复垦等方式“植绿补绿”。二是扩大增量。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针对陡峭山崖,创新设计鱼鳞坑整地,采取“背土填坑、客土造林”等方式栽植各类苗木,宁厂镇崖壁垒窝客土植树的石漠化治理方式和造林精神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选送的《重返陡崖:昔日光头山 今朝绿满坡》获中国新闻专题三等奖;创新认建认养机制,相继建成“志愿者林”“共青林”“巾帼林”“党员林”“书记林”“烈士林”等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三是提升质量。坚持“居住在公园里,生活在风景中”的城市理念,围绕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破硬增绿等措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打造“公园城市”。建成城市公园16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11%和42.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2平方米。
二、打好“联动牌”。一是构建联通联保联防体系。联合陕西镇坪、平利,湖北竹山、竹溪四县,组成“五县综合应急队”,建立跨区域森林防火、防盗、防猎等应急联动机制;阴条岭自然保护区携手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毗邻自然保护地,成立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推行“林长、河长、检察长”三长共治试点,构建协作联动共抓大保护工作格局。二是探索行政司法衔接机制。推行联合执法,整合检察、公安、环保、林业等部门力量,成立全市首个“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同步在辖区猫儿背、红池坝、官山、白果等4个国有林场设立林业生态保护检务联络站,实行“派驻+巡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持续保持打击涉林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三是夯实护林根基。建成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面观测站,开展“智慧森林”试点,建立林火、野生动物监测系统,运用视频监控、红外成像等手段,实现森林监控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防控格局,有效维护“天然物种基因库”和国家战略储备林生态资源安全,实现连续43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念好“绿色经”。一是发展特色经济林。大力推广“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立体复合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林业产业,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核桃、蚕桑等特色经济林,全县核桃在地面积27.7万余亩、居重庆市第一,核桃年产量达20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年产茧近1.5万余担,综合产值5000余万元。二是创新“林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北纬30°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实施森林康养等生态项目,相继建成森林人家131户,整体推进乡村绿化24个。打造林旅融合“升级版”,成功创建红池坝、灵巫洞2个4A级景区,红池云乡、观峰村2个3A级景区,推动红池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成功申报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三是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建立跨区县生态补偿机制,与重庆市南岸区、经开区和壁山区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森林面积指标1000元/亩、森林管护费100元/亩/年出售4.119万亩森林面积,共建共享生态红利;携手奉节县、巫山县成功申报重庆市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将引导和促进更多绿色金融资源流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加速形成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氛围,促进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区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成功争取将巫溪作为重庆市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构建试点县,此项工作的开展将产生收益300亿元,将进一步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红池“蝶变”:走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之路
红池坝镇生态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78%;旅游资源富集,山高水远、峰险峡幽,有国家AAA级景区“红池云乡”和红池坝大峡谷,是“重庆市首批气候养生地”;旅游区位突出,通过辖区内“一横一纵”旅游干线公路,到红池坝AAAA级景区仅需30分钟,由原来离巫溪县城最远的乡镇,变成离重庆主城、红池坝景区最近的地方,成为红池坝景区的“西大门”“前客厅”。
近年来,红池坝镇坚持“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发展路径,围绕实现“农田变景观、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目标,坚持以更高标准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新业态,以更大力度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增收链拓宽、价值链提升,以更实举措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庭院经济”文章,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走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之路。
一、打造“果园菜园”,实现田园变景观
红池坝镇深入贯彻“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理念,坚持规模化、标准化、景观化发展,让“果园、菜园”变成“可视、可食”的景观。茶山村引进公司发展现代农业,种植500亩标准化青脆李产业园,一排排李子树在阳光下舒枝展叶,生机勃勃,晚樱、月季、绣球花等点缀其间,呈现出环境美、村庄靓、产业实、人气旺的好气象;九坪村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田地上建设“微田园”,“错地块、搭色彩,错季节、不断档”栽种蔬菜品种,实施“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让普通常见的菜园变身“可观赏、可食用,可采摘、可学习”的农业景观和农作物科普基地,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渔沙村通过种植大户流转群众土地,规模化栽植辣椒、油菜作物,精细化进行技术管理,既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又形成成块连片的农田景观……目前,红池坝镇已构建起“春品茗赏花,夏避暑摘果,秋观叶采药,冬民俗戏雪”四季农旅融合发展格局。
二、通过“四改五治”,实现农村变景区
为不断深化拓展“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红池坝镇持续开展“四改五治”行动,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改变群众生活习惯。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改庭院”专项行动“改面子”,186户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提升;实施“畜禽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田园及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改里子”,不搞大拆大建、移花栽木,不搞建公园式环境打造,努力保留农村特有的农耕文明和乡土元素。坚持就地取材,用群众随手可得、农村随处可见的砖石瓦竹木等材料进行加工,对畜禽圈、柴禾堆、晾晒架、菜园地等农村常见事物,进行规范、改造和提升,彻底改变偏远农村“脏、乱、差”面貌,让农村常见事物变为景观,让识别、采摘蔬菜瓜果变为旅游体验,让农村生活场景变为风景。成功创建红池云乡国家AAA级景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殊荣,依托渝富集团等帮扶单位支持,建成“茶山书院”,并成为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以及渝中区、巫溪县、四川美术学院等单位命名挂牌的“干部现场教学实践基地”。今年来,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重庆高速集团、重庆化医集团以及我县有关部门、乡镇等共128批次、5600余人次开展现场教学,迈出了农旅融合、稳定增收的坚实步子。
三、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民房变民宿
通过打造美丽庭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群众“靠旅增收、兴旅致富”,坚持“作示范、强服务”,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1个民宿接待中心、10户“森林人家”示范户、40户星级农家乐(1+10+40),让农房变客房,老农变老板。九坪、茶山、龙台、渔沙、榆树等村民宿如雨后春笋,发展蓬勃、特色各异。各个民宿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赢得游客广泛称赞,外地游客曾赋诗赞美该镇旅游发展:田园美如画,庭院百花开,农民家中坐,游客八方来……
自去年“五一”开始,云阳、开州、奉节等周边区县及重庆主城游客慕名而来,各个酒店民宿“天天爆满、一房难求”,部分民宿客房需提前一个月预订,火爆场景让村民喜出望外。2022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户户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红池坝镇田园庭院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吃生态饭、走生态路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根据县乡村振兴局、红池坝镇提供的资料编辑)
做强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巫溪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聚焦“多品种”,打好“土算盘”,做好“旅文章”,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生态致富特色路。
一、聚焦“多品种”。积极同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项目对接合作,加快优良品种引进培育推广,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林业科技专家大院、核桃研究所,建立“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打造县乡村三级新品种推广网络,推动“一条鱼、一粒薯、一杯茶、一味药、一枝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和特色经果四大主导产业。县内已发展各式烤鱼门店230家,年产值达到1500余万元,巫溪烤鱼门店在全国达1.3万余家。“巫溪洋芋”成为重庆市唯一一个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农产品,建成全国马铃薯种育基地,实现常年播种马铃薯面积36万亩,鲜薯年产量52.25万吨,年产值达9.4亿元。“巫溪老鹰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巫溪秀芽”获“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金奖,“巫溪独活”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巫溪青脆李”获世博会优质果品大赛金奖!
二、打好“土算盘”。探索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将有机肥、绿色防控以及统防统治纳入新型经营主体补贴范围,大力推广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施肥技术。全县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减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9%,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1.0%。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覆盖率达80%以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10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加大“两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创建,建成马铃薯、水稻、水果、独活、高山蔬菜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33个,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239个,“两品一标”农产品总产量超过12万吨,位居全市前列。
三、做好“旅文章”。立足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独特的绿色生态产业优势,坚持文旅融合促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着力塑造“上古盐都、心旅巫溪”旅游形象定位,全县着力打造以大宁河为轴线、红池坝和阴条岭为东西两翼的7大景区18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巫溪县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被《中国旅游报》评为“备受欢迎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宁盐场遗址获批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巫溪嫁花”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公式名录;徐家镇岔路村获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红池坝景区被评为“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宁厂古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届重庆最美历史文化古迹”;红池坝镇成为全市首批“气候养生地”;古路镇观峰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通城镇被列入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成功创建红池坝、灵巫洞2个4A级景区,红池云乡、观峰村2个3A级景区,全域旅游正在铺筑乡村振兴康庄大道!充分利用巫溪综合森林资源位列全市第一,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前列的天然氧吧优势,做足做新康养旅游。持续推出高铁游、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2022年实现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